长三角经济发展减速是拐点照旧契机?
编者按:目前,各地上半年经济发展数据陆续披露完毕,与以往比较,最大的转变在于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以往经济的龙头增加速度放缓,而中西部一些地方经济增速超过了以上两个地方。这种转变,是喜是忧,各方有不同的解读。 本专题四篇报道,角度不同,但给人的启示是,中国经济的增加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中西部的崛起不能只重复沿海走过的老路。同时以往的诸侯经济、山头主义等局促的地方珍爱意识也有需要改变。中国必要的不光是经济发展的速度,现阶段也应该寻求经济发展的质量。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减速是拐点照旧契机? “上半年GDP增幅同比回落了4.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3.3个百分点。出现如许大的波动是近年来第一次,值得引起高度正视。”这是日前上海市年中经济工作报告会上一位当局官员的谈话。 同样,在7月20日举行的广东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广东省有关向导也指出广东经济运行中出现了“珠三角部分地区的经济增加回落较大”等凸起题目。 粤沪经济双双减速 国家统计局7月20日宣布的数据表现,上半年,我国经济增加率为9.5%,比去年同期降落0.2个百分点。 与国内经济团体走势有所不同,广东与上海上半年的经济双双走出了相似的轨迹:上半年,两地的经济增加速度显明放缓,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波动。 据悉,2005年上半年,上海、浙江、江苏的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大核心经济指标增加速度,上半年都纷纷回落,有的指标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外商投资方面: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13个城市的协议注册外资金额呈负增加,其中4个城市的降幅在40%以上。据称,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急以来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首次周全下滑。而广东上半年GDP增加12.6%,虽然和全国一样,也走出了一个二季度强于一季度的走势(进步了0.4个百分点),但是较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 专家指出,粤沪经济增加双双减速是国际经济因素、中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自身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等多方因素“合力”的效果,实质上这也注解:拼地皮、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加体例已难以支持经济持续高速前行。 早在数年前,长三角经济就开始受到“三荒”(即电荒、水荒、地荒)的困扰,随后又有油荒、资金荒、民工荒等相继展现。此外,钢铁、石化等基础产业和汽车等支柱产业,因为遭遇国际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转变、美元利率汇率变动、外贸出口环境转变、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滞后效应等变数,也受到不利影响。 而在珠三角,今年一季度,广州不少工业企业也尝到缺电之苦----90天时间里,仅有18天没有实行错峰用电方案。据广州市经贸委不完全统计,因为峰期供电不足,影响广州工业少增加约6.7个百分点。电力部门展望,7-9月广东全省电力缺口预计将达300万千瓦以上。此外,广东省统计局宣布,广东目前85%的能源要从外省或者外国进口解决,但能源用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量的8%。大量进口海外资源,存在市场风险。受此影响,部分行业、企业亏损赓续增大。 经济放缓缘故原由何在? 假如制约经济持续、快速、稳固发展的题目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将会有更多的地区,明天、后天也会面临广东、上海今天面临的困难。 专家指出,我国如今的经济增加发展模式是:内向经济以当局固定资产投资的超速增加来拉动,外向经济以低价、低附加值、低利润率的产品出口来拉动。在肯定程度上是捐躯本身的资源和环境来谋取利润。而这一模式除与别国产生贸易摩擦外,在中国资源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形下在内部已经难以为继。 那么,为什么我国经济总是自发不自发地走到传统模式的路子上去?闻名学者吴敬琏列举了四大缘故原由:首先,配置资源的方法照旧计划经济的遗产那一套,当局握有配置资源的权力;其次,GDP仍是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这必然导致当局行使掌握资源的权力,不讲服从地为GDP这个指标服务;第三,生产性增值税的设置与产值联系太密切,与地方当局的财政收入直接相干,寻求产值因此成为必然;第四,地皮、劳动力、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以及银行贷款利率扭曲,偏低的价格和偏低的利率又使经济核算出现扭曲,这就使我们的增加模式出现了寻求数量、不讲服从的题目。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撰文指出,“国际经验证实,单纯寄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加不具备可持续性,投资率或迟或早总要降下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率远远低于亚洲国家,如美国的投资率常年稳固在15%左右。显见,可持续增加靠的不是投资,而是技术提高。投资率在理论上不可能超过100%。” 许小年指出,实际中,“every thing but efficiency”的征象比比皆是:各地当局寻求GDP增加最大化、税收最大化、本地就业最大化,由于这些是对他们政绩的考核指标,而效益不在其中。 拐点照旧契机? 事实证实,前期粗放型、资源扩张型的经济增加模式已经走到了终点。有经济学家提出,眼下,无论是对长三角、珠三角或是全国而言,紧张的是如何在困境中看到契机并捉住契机,最终将结构调整落到实处。广东不少学者也提出:今年经济增速放缓,不仅不是拐点,更是一个契机,一个优化经济增加动力、变化经济增加模式的契机。 当然,这显明要比砍掉多少个项目要复杂、艰巨得多。 今年6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4广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报告提出要小心对“外源型经济崇拜”与“内源型经济歧视”,要细致广东经济的拉美化倾向。这是当局直属机构首次承认广东经济发展出现了“拉美化”趋势。 在这份广东竞争力的“体检”报告中,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从2003年开始,广东经济增加因内需不足、外源型企业投资不足及全省净出口增加受阻等缘故原由,原来自立型经济增加模式正在变化为重要由当局力量推动的经济增加模式,区域经济持续增加后劲不足的迹象已露端倪。 作为这份报告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评估中间丁力博士丁力给出的对策是:首先改变倾斜于外助型经济的发展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广东外源型经济升级换代的步伐。同时,要学会外源内用。通过开放国内市场指导广东外源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改变目前全省外源型企业重心在外的基本格局,实现外源型企业内化。 目前广东正争夺经济增加模式的转型,为规避资源、能源矛盾,当局已提出了“绿色广东”概念。以深圳为例:预计将来10年内,其生产总值完全有可能突破1万亿元。但是,假如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简单推算,深圳GDP达到万亿元,就需占用全市地皮面积的90%,耗用3倍于目前的水电和环境资源。所以,今年,深圳经济工作的目标,就是按“效益深圳”的要求,首先争夺万元GDP建设用地降落10%,能耗和水耗分别降落4%。 而对于长三角,有专家指,目前长三角正处在经济结构提拔、经济发展体例转轨的关键时期,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渐渐调整转移,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集聚,但还未真正释放能量。(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