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的新发展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撑和指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改革开放27年来,国务院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下发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终于在万众期盼的目光中浮出水面,走向前台。这对于我国刚经历了资源要素制约、宏观调控洗礼的民营经济而言,不啻为一大福音,昭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本文是作者2004年9月在“长三角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稿节选,时值温家宝总理刚刚结束对浙江的视察,座谈和倾听地方和民企对中间鼓励支撑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框架思路”意见后不久。 一、宏观调控: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宏观调控实施至今,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渐增,个别专家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有拿“民营经济”开刀的意思。尤其“铁本”事件以后,民企更可谓“诚惶诚恐、如临如履”。在媒体中,甚至出现了“民营资本:为何受伤的总是我?"之类的报道和文论。 有人分析,这一轮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将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一是宏观调控使民营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领域步伐放慢。在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凭借在轻加工领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民营企业,正面临有选择地进入重化工行业的大好时机,然而处理“铁本”包括浙江的“建龙”项目,有如当头一声棒喝,使得民营经济在这些领域的进入,举步维艰,乃至不得不全线退却。二是宏观调控助长了国有企业在垄断领域的“独大”地位。因为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实施了部分行政手段,使原先的垄断领域,或谓“过热行业”中的新进入的民营企业,在与传统国有企业发生竞争性冲突时,每每处于不利地位,以至于部分专家呼吁小心基础原材料行业中的“国进民退”征象。三是宏观调控使民营经济要素制约题目更为紧张。金融瓶颈一向是制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深条理矛盾,而在当前信贷紧缩的政策条件下,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目更加凸起。此外,这次宏观调控还显明增强了对地皮的控制,工业用地投放量大大削减,使得民营经济用地制约题目更为尖锐;征地成本的大大进步和手续更加严酷,导致后进入的民营企业“落井下石”。 以上分析,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小我理解,有些是外观化的道理,有些是想当然的道理,有些说穿了照旧小道理。 2004年8月27日-29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浙江。此行义务有三条:一是引导和慰问浙江的抗台救灾;二是了解宏观调控的进展和题目;三是倾听地方和民企对中间关于鼓励支撑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框架思路”的意见。期间总理主持了有9位民营企业家参加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体会温总理的讲话精神,对周全地、积极地、精确地把握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大有助益。 第一,宏观调控绝不是借机限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是拓展其合理的增加空间。宏观调控重要是控制增加过猛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变化高耗能、高消费、高污染、粗放型的增加体例。假如我们不调整结构、不深化改革、不变化经济增加体例,不仅公有制经济寸步难行,非公有制经济也寸步难行。照旧低水平扩张,已难以为继。因而,如今的宏观调控不是给非公有制经济紧缩空间,反而是增加和扩大空间。 第二,宏观调控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对瓶颈制约的一种紧张缓解手段。以浙江而言,2003年GDP增加14.4%,但是电力增加22%,新增贷款增加59%,全省重要产品单位能耗都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全国的情况也是如许,投资对GDP的增加贡献率按资本计算已经达到42.7%,按产值计算达到47.3%,拉动整个经济几乎一半是靠投资,任何国家达到这个比例都难以为继。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步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节能降耗、进步服从来缓解瓶颈制约。这一点,无论是国企照旧民企,道理都是一样的。这次宏观调控是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一种有用措施。 第三,宏观调控不是应急之策,是着眼于解决我国结构题目、体系体例机制题目和增加体例题目的治本之道。结构、体系体例机制和增加体例三大题目对于国企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向面临尖锐的挑衅,其中不过是体系体例机制题目更为凸起罢了。“尺短寸长、水落石出”,民营企业恰恰是借了这方面“领先一步”的上风,表现出了比国企更加多的发展活力和更加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当所有的企业都挤占完悉数的资源要素支持和生态环境承载的空间之后,无论是国企照旧民企,就都必要重视息争决这三大题目了。 第四,出台一系列改革的行动,包括鼓励支撑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宏观调控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在宏观调控中,发展没有障碍,改革也没有停留。投资体系体例改革的主旨,就是要在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对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增强和改善投资监管下,更多地发挥业主投资的积极作用。当前正值宏观调控增强时期,中间仍积极调研,谋划出台鼓励支撑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说明了一系列改革行动的出台,正是宏观调控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五,宏观调控要求全党、全社会,也包括民企自己,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题目上,肯定要树立周全的观点。温家宝总理在浙江视察期间,曾指出国家将依法珍爱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制订鼓励支撑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宽松的融资环境。社会将营造支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各级党委和当局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宏观调控中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等量齐观。而非公有制企业自身也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正当权益;认真实行国家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其它政策;遵纪守法,自发遵守市场和名誉规则,接受当局的监督和管理,切实规范企业举动;按照国家规定规范财务和资金管理,自发维护金融秩序;进步自身素质,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社会的信赖;落实科学发展观,自发听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并以宏观调控为契机推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这次宏观调控对浙江民营经济的影响,既是困境,但更是机遇;既是压力,但更是动力。它迫使我们的民营企业认清实际,反思原来“平面扩张”的增加模式、“圈地借债”的筹资模式和“贪多不精”的经营模式;它引领我们的民营企业在经受宏观调控“洗礼”的同时,努力苦练“内功”,切实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变化增加体例方面出大手笔、有大作为,以实现新一轮的飞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快转型、打造诚信,实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新飞跃 孙中山老师有一句名言,即“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早已证实并将继承证实,真正懂得潮流方向并顺势合时、有所作为的人,才是“百战百胜、攻无不克”的大赢家。温总理在浙江视察期间,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当局、社会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中间鼓励支撑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不久也将出台。由此可见,当前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势已定。对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而言,当务之急,是探索如何顺势借力、追求突破,实现新的飞跃。小我以为,须从转型和诚信两方面动手。 1.加快转型,推动当局和企业共同创新 浙江省“十一五”规划思路的一个初步提法是,以发展模式的周全创新,带动增加体例、经济结构、体系体例机制的实质性转型。也就是说,浙江要实现温总理要求的"高起点上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顺势合时、加速转型。没有切实有用的转型,就没有浙江宏观调控下新一轮既快又好的健康发展。同样,没有切实有用的转型,也就没有浙江民营经济新一轮的飞跃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转型”,表现在当局层面,重要集中在变化市场管理体系体例,强化当局服务意识,创造一个让民营经济与国有、外资经济平等竞争、等量齐观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表现在企业层面,则重要是进步企业素质,提拔管理水平,改动生产技术,最终推动民营企业增加模式、筹资模式和经营模式的周全转型。 2.打造诚信,推动全社会共同走向当代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绝对是一部“好经”。但是,严厉的实际也在提示我们,并非好事就肯定能办好。为此,吴敬琏老师分外告诫我们要谨防滑入“坏的市场经济”的泥沼。而“好的”和“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全在于法制和名誉的建立和健全与否。打造“诚信浙江”,是21世纪浙江迈向当代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浙江民营经济实现发展新飞跃的首要前提。就区域经济而言,优秀的名誉是一种竞争力。一旦树立起"诚信浙江"这一大品牌,对于我们如许一个天然资源缺乏,原材料和制制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省份,将具有极强的外部正效应。正由于如此,浙江省委、省当局向导高度关注,振臂一呼,发出了打造"名誉浙江"的动员令。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一股"重振名誉,浙江为先"的热流,正在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涌动。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打造名誉已经不仅仅是一省一市的孤立举动了。前不久,长三角两省一市的高条理向导,已在上海签署了打造名誉长三角的协议。三地的有关部门将通过互连互通,联建共享悉数的名誉信息,从而编织出一张"疏而不漏"的名誉网,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提供一个日见安全、可靠的名誉环境。 加快转型、打造诚信,这既是民营企业在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局部门对民营企业可以有所作为的服务空间。翘首前瞻,只要当局和企业同心协力,转型和名誉并重实施,势必给浙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带来又一个春天。 来源:《浙江经济》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