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  创建“品牌强省”思考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国际上流行的这一新的经营理念,使自立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愈益表现出非凡的意义。于是乎,打造“浙江品牌”、“建设浙江品牌大省”的呼声日高。开发具有自立知识产权的名牌,成为变化经济增加体例、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紧张一环。
      经济学家们认为:发达的块状经济是“品牌的摇篮”。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的块状经济发展势头优秀。目前已经形成了500多个产值过亿的特色产业区块,广泛涉及了175个行业的24万家企业。在这些块状经济发达地区,行业质料足够、人力资源集中、国内外市场已有肯定的基础。在这种上风大环境下培养一个闻名品牌,要比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自力更生容易得多。虽然拥有伟大的块状经济上风,但我省现在只拥有45个中国闻名商标。如何变“大”为“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题目。且不说浙江的大量弱品牌和无品牌企业,即便是拥有成名品牌的企业,其产品竞争力依然有限,假如拿到国际市场上,和外国闻名品牌相比,还有相称的差距。
      既然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块状经济上风,为什么就发展不出充足多的强势品牌?究其缘故原由,有三大停滞:
      一是实力不济。浙江制造业近年来的提高有目共睹,但这提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技术的引进。这些引进的技术当中,有少部分被消化和吸取,成为自立创新的基础,但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形成技术依靠,开发能力不足。尽管我们具备“以市场换技术”的绝好条件,国家发展自立品牌的产业导向也相称明确,可是企业创新技术的能力依然不足,“浙江制造”还只是停顿在“浙江制造”的层面。
      二是意识不强。许多厂商从众生理强,没有产品特色,缺少产品文化,缺乏品牌经营的能力和意识,风俗于下流加工,以挣“费力钱”为知足。比如,有的手机代理商,没有生产能力,成天跑外国,看什么机型好卖就订购一批,给某些国内手机厂商交一点“品牌管理费”,贴上他们的牌子就开始卖。即使是一些本已着名的制造商也以“傍洋品牌”为荣,争相“换标”,眼里只有短期效益。跟踪、模拟、从属的心态克制了创新的激情。
      三是环境不利。从消耗者层面看,尽管大多有支撑国有品牌的意识,但到了现实购买的过程中,除了部分家电产品,更多的时候照旧倾向于选择洋品牌,一些消耗者甚至在买了国产品牌汽车之后,又花几百元钱换成“洋车标”。从政策导向层面看,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引进外资,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战略研究,致使很多政策并不配套,一些自立创新的企业得不到政策优惠的支撑,创名牌又从何谈起?
      随着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在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细分化和复杂化的买方市场中,企业只有针对对手尚未顾及的消耗需求,达到对手无法达到的质量水平,提供对手难以提供的使勤奋能,传播独树一帜的文化理念,以此立起响亮的品牌,方能在同类产品中佼佼不群,立于不败之地。在品牌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必须面对残酷的实际,不应当也不可能把振兴民族品牌的重任,依靠于某几个强人、某几家企业或某一单项的政策。只有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励起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的信念和能力,才能真正锻造出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来源:浙江日报 王国灿)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