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中小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加剧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日前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的“中国改革评估--进程与挑衅”形势分析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间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目凸现了金融系统改革滞后的一系列缺陷。
        巴曙松说,从整个金融系统的角度看,目前有两个题目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是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一个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目在宏观紧缩的背景下有所加剧。这两个题目现实上并不能仅仅停顿在银行贷款举动的这个微观角度来考察,而必要从整个金融体系体例、金融结构的角度来考察,从中我们看到当前金融体系体例改革滞后的很多方面。
        巴曙松说,2003年以来的宏观紧缩,贷款增幅有显明的下滑,但是中长期贷款却依然保持十分稳固的上升,压缩的贷款大多是短期贷款,使得部分企业的流动资金明显短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目有所加剧。尽管宏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指导商业银行降低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但是现实上的结果是有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困境呢?
        巴曙松认为,出现上述困境的缘故原由首先是,这种状态注解中国的商业银行还缺乏有用的风险控制分外是风险定价的能力。
        风险管理的周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等相互联系的几个环节。在中国的利率走势已经开始比较显明地进入利率上升的趋势中时,目前商业银行总体上大规模继承扩张长期贷款,现实上加大了资产负债的错配风险,首先就表现出对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缺乏。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的配置结构上,客观上照旧连续了原来利率降落趋势的举动。”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题目,体现在银行贷款方面,就是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态缺乏有用的识别手段。在2004年10月29日中间银行取消贷款浮动的上限之后,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充分运用利率浮脱手段对不同风险状态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定价,开拓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表现出商业银行总体上缺乏自力的风险定价能力,因此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选择的策略是简单地退出市场。”
        其次,巴曙松说,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以及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目,表现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失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得整个融资结构的调整难以顺利推进。
        从目前中国的融资结构看,目前紧张依靠银行贷款的融资格局,使得中国的M2/GDP持续上升,居高不下,进步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固性。由于长期融资不发达,使得银行系统不仅承担了通常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承担的短期融资的功能,还不得不承担长期融资的功能,在有的领域现实上类似股本融资的功能,例如在转轨时期银行对于一些无资本金企业的贷款以及期望银行对原本盼望进行股本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等等。
        “因此,从融资结构角度考察的话,无论是压缩中长期贷款,照旧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可能更多必要从银行体系之外找解决的办法,分外是要发展中介融资市场、股权融资市场。假如这些市场不发达,大量的银行贷款新增的部分用在长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中长期贷款可能压缩的余地十分有限。”
        第三,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表现了当前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缺陷。
        中长期贷款的期限通常是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无论是总行照旧分行,通常也就是几年的时间。在严酷要求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考核束缚下,这些商业银行的负责人是有动机发放长期贷款的,由于长期贷款的转却分类难度更大,在出现偿还困难之前,通常容易被视为是正常的贷款。在一任向导人担任银行的负责人时,就可能倾向于多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降低不良资产比率,即使出现题目每每也是向导人更替之后了。
        巴曙松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现实上也反映了目前国有银行贷款考核上的另外一个题目,那就是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否等量齐观的题目。中小企业通常是民营企业,如今尽管在正式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歧视,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假如信贷人员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出现题目,可能会被视为“肉烂在锅里”;假如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出现题目,每每可能会被视为有私下的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这种观念每每使得部分信贷人员对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市场持夷由态度。
        第四,中长期贷款居高不下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还反映了金融创新体系体例和监管体系体例存在的缺陷。(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曲力秋)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