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中日货物贸易互补大于竞争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04年,日本对中国(包括香港)贸易总额高达22.2万亿日元(约2132.8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总额,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注解中日两国间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靠关系日益加深。但另一项统计表现,在2003年曩昔,日本一向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却跌落到第三位,相对于中欧和中美贸易的增加速度,中日贸易已显明放缓了脚步。

        而贸易结构的转变无疑会对一国经济增加产生影响。在经济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中日双边贸易的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对两国经济和产业产生肯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关注中日货物贸易结构的转变及贸易关系发展趋势,就变得尤为紧张。为此,记者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光辉。

        机械类商品唱主角在谈到中日两国货物贸易的凸起特点时,李光辉告诉记者,机械类产品是中日两国贸易的重要货物商品。按照日方的统计,2004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是机械类,其中一样平常机械为170亿美元、电器机器为139.9亿美元、运输机械为41.8亿美元、细密机械为39.7亿美元,合计占日本对中国出口总额(738.3亿美元)的53%。而200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中,机械类同为第一位,金额为371.4亿美元,同比增加23.3%,占进口总额的40.5%;第二位是矿物性燃料,进口金额为225亿美元,同比增加13.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3.5%;第三位是纺织服装,进口额为201.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1.6%。三类产品合计为798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5.6%。

        若进一步细分商品类别,就可发现中日货物贸易之间技术含量的差别。从产品加工程度的角度看,中国在初级加工的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上风,而日本的上风则在于产品的深加工和科技的深度开发。因此,在机械类商品中,日本重要对中国出口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零件、加工机床、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而中国向日本重要出口冰箱、风扇等家用电器,计算器,计算机表现器,电话机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据数据统计表现,2004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为208.7亿美元。

        商品结构渐进转变李光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表现,中日货物贸易结构的转变是渐渐进行的,当前体现最显明的是由垂直分工渐渐向水平分工的方向变化。

        据李光辉介绍,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中日货物贸易结构是单纯的垂直分工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种类较少,重要是以原油为主的原材料及粮油食品等。从1974年开始,原油成为中国对日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重要是成套设备及其他高附加值的工业成品。这段时期中国与日本完全是垂直互补型的贸易。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赓续发展、制造业生产能力的进步,以及日本内需的扩大等缘故原由,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制制品对日出口赓续增加。在对日出口商品中,制制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1989年的51.5%。在质料性商品对日出口中,除原油等矿物燃料的出口逐年削减外,其他质料产品的出口比较稳固。日本对中国出口的金属成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33.1%削减到1989年的29.8%,化工产品对华出口也略有降落。因为中国加速经济建设,大量引进国外先辈的机械设备,日本对华出口机械设备占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比重一向保持较高水平。

        20世纪90年代,中日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显明的转变,渐渐向水平分工的方向发展。这重要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赓续调整,渐渐实现由粗加工制制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制品出口为主的变化。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加之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踊跃,大部分在华日资企业都属于出口加工型企业,其产品基本上返销日本国内。这个时期,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仍然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制品为主,重要是机械、电机、电气设备、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等,这些商品占中国从日本进口总额的50%以上。在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踊跃的前半期,日资企业大量从日本进口机械设备、生产用质料及零部件,成为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主力军。90年代末,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对IT产品的需求茂盛,带动了日本的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及IT相干产品件的进口。

        值得细致的是,虽然中日贸易呈现了水平分工的发展势头,但目前在产品生产工艺方面,中日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水平分工。近年来日本企业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使得中国参与了国际分工。不过中国基本上只是参与其中的产品组装和被动加工的工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基本上照旧由日本本土的母公司进行。因此,中日的国际分工处于生产工艺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基于工艺间分工的产业内贸易,如许造成了在统一产业内,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资本含量较高的产品,中国向日本出口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征象。

        因此,在现阶段,中日之间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水平分工,而这种水平分工决定了两国贸易关系的互补性远宏大于竞争性,这是由两国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往后一段时期内中日两国的贸易仍然是如许的一个趋势,即由垂直分工渐渐向水平分工的方向变化,相互之间的互补性较大。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