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为何落户玉环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首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昨天终于正式落户我县。 这项成果的取得,是一代又一代玉环汽摩配生产企业家们辛劳与伶俐的结晶。 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的话来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之所以会落户玉环,重要是由于玉环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具备了四大特点:自立发展、敏捷强大,产品市场多元化,形成了优秀的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基础,当局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凸起。 县汽摩配行业协会秘书长章国良也认为,因为玉环汽摩配件品种齐全、市场占据率高、配套生产系统发达、企业空间集聚发展等上风显明,我县已具备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所需的条件。 自立发展:从仿冒到创牌 沈宁吾说,玉环的零部件企业基本上是在没有组织带动,没有国家资金支撑,没有或者很少有外国资本的背景下,通过自立决策,自我积累,本身发展而成长强大起来的。 的确,玉环汽摩配的发展之路,就是一种自我摸索的过程。 我县汽摩配产业开始于1966年3月成立的坎门汽车配件合作社,1970年转为县汽车配件厂。 尽管当时的产品很少,但这个厂的成立,却为我县汽摩配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并作育了一支能吃苦、善沟通的营销人员队伍。 章国良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借着国外进口车流入国内市场的契机,深受移民文化影响的玉环坎门人,偶然中效仿了二战后败北国日本曾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从仿造入手,再发展强大。他们买来很多进口车拆卸掉,再将其材质、规格等进行化验,然后效仿着进行设计、生产。因而,玉环汽摩配企业的诞生起点相对较高——按国外要求生产。 仿效之路也让玉环汽摩配频遭整理之苦,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还被列入重点整治区域。 “虽然冒用人家的品牌,但我县汽摩配产品的质量却并不比那些正规厂家差。”章国良说。 吃尽了“冒牌”苦头的玉环汽摩配企业家们,开始探索一条创本身品牌的路。短短几年,“凯凌”、“正裕”、“玉环方向”、“骆氏”、“双环”等一批品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榴岛大地上崛起。 据章国良介绍,如今我县汽摩配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很强,很多企业开始夙昔几年单一的ISO9000等质量管理系统过渡到如今看重安全、环保等与世界接轨的质量管理系统认证。 与此同时,申请省、市闻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目前,已有10多家汽摩配生产企业获得了这些荣誉称号。 多元市场:双向供给 中国加入WTO前,玉环汽摩配的市场重要以国内售后市场供给配件为主,几乎占了80%。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县汽摩配生产企业敏捷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拓展国内主流厂家配套的市场和国外市场,开始“三条腿”走路。 据章国良介绍,目前,我县汽摩配行业的国内售后服务市场、主机厂配套市场、直接与间接出口市场这“三条腿”,分别占了40%、20%和40%左右。县外经贸局统计数字注解,今年1—10月,我县汽摩配件的自营出口额达到5546万美元,同比增加137.4%,出口份额占全县出口的12.4%,居全县行业自营出口第三位。 与此同时,我县汽摩配产品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占有了较高的份额,达11.5%,同时还打进了国际OEM市场。 沈宁吾说,玉环汽摩配产品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格局和国内国外并重,售后市场和OEM市场双向供给的市场系统。 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 据官方统计,到2003年底,我县已有汽摩配生产企业1800多家,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已达15家,上亿元企业已达5家。2003年,全县汽摩配行业总产值接近100亿元,出口达到5500万美元,预计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20亿元。 “现实上,假如算上我县汽摩配产品的配套生产和毛坯制作企业,我县真正从事汽摩配产品生产的企业已达3000多家。”章国良说,这3000多家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10平方公里范围的产业区内,包括坎门、城关,仅这两个地方就占了95%,其它5%的企业则分布在陈屿、楚门和清港。 我县汽摩配企业不但集聚度高,而且配套生产系统十分发达,从加工原材料的供给,到产品初加工的分包,再到制品加工、外观处理、包装和运输产品,包罗万象。据统计,目前我县生产的汽摩配产品已多达5000多种。在我县,汽摩配的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章国良告诉记者,这几年尽管有许多地方来我县招商,但在汽摩配行业,即使有些企业受地皮等因素制约而向外发展,也都是把生产基地留在玉环,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我县已形成汽摩配行业的产业链,由于产业链有助于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当局正视:扶持做强做大 在昨天的授牌仪式上,沈宁吾认为当局职能凸起也是玉环汽摩配的一大上风。他说,玉环县委、县当局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企业勇敢招商引资、鼓励出口,给企业发展创造优秀的经营环境,这些都是使玉环零部件企业得以敏捷发展的紧张支持。 对此,章国良深有感慨。他说,这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申请,就是县当局今年的工作要点之一。而协会则重要配合做好前期的材料搜集和整顿工作。 章国良还告诉记者,为扶持汽摩配行业做强做大,县委、县当局鼓励企业到国内外参展,并给予响应的参展补贴,同时还对一些规模企业采取政策性扶持。去年11月,县当局又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以促进我县汽摩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