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来“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迩来,在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讨论中,不时出现“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展望。我觉得这种议论目前有点不着边际。我在1997年《论“软着陆”》一文中说,“软着陆的经济含义是: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加区间”,“经济增加率渐渐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区间,物价上涨率也回落到适度水平。明显地降低物价涨幅的同时,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加。”软着陆的前提是经济中发生了超高速增加和物价超高幅上涨。目前中国经济只是钢铁、水泥、房地产、城建等一些部门投资过度扩张,引起了某些生产资料的供给严重,价格猛涨。而农业、西部开发、环保、社会服务和保障等等一些紧张部门投资不足。消耗需求没有跟着膨胀,消耗品物价涨势迟缓,不存在整个经济超高速度增加和物价超高幅度上涨的题目。中国现时潜在的经济增加率约为9-10%,而现实增加率去年为9.1%,今年上半年为9.7%,大体还在合理的增加区间。通货膨胀的代表性物价指数是居民消耗价格指数CPI,1-7月份CPI同比上涨3.8%, 7月份当月同比上涨5.3%,有些高,重要是因为去年同期有“非典”影响、价格指数偏低。从月环比指数看近几个月CPI一向在降落。消耗品价格重要由于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带动了物价上涨;假如扣除粮食价格因素,“核心消耗品价格指数”只有1%到2%,价格也在合理区间移动,离紧张通胀尚远。上次经济周全过热时,1994年经济增加率达14%以上,物价上涨率达24%以上,经过成功的紧缩调控,才有了1997年的“软着陆”。目前经济增加率和物价上涨率都在正常区间,那就没什么“软着陆”的题目。我们目前的题目是减少钢铁、水泥等过度投资部门的投资规模,缓解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同时要渐渐增长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等投资不足部门的投资,使局部经济过热降温,使结构扭曲得到矫正,从而熨平上升的经济增加率和物价上涨趋势,使国民经济持续平妥当康发展,这也是“中性”的宏观调控用意所在。 因此,假如说有什么“软着陆”的义务,那我们就限定在投资过度部门和响应部门,执行这些部门投资的“软着陆”是可以的、需要的,但不要轻易地讲我国整个经济的“软着陆”,我们整个国民经济不存在这个题目。 更不要把今年的经济增加速度锁定在原定的7%的目标,如今再提7%有点不应时宜,由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加速度已接近10%,假如全年目标仍锁定在7%,那就不是中国经济“软着陆”,简直是直线降落的“硬着陆”了。按照这个目标调控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会使中国经济发生很大的题目。 假如我们自发地实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肯定能够把去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拉长,实现经济增加率9%作用,物价上涨率3-4%左右。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武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看重时效。各部门、各地区只要周全、正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间增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就肯定能够消弭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周全、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刘国光)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