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与利空今年将交替导演国内铜市
2005年,国际谋利基金再次正确地判断出货紧价扬的基本大势,并大肆炒作“中国因素”,赓续将市场价格推向新高。 但是,进入2005年下半年以后,国内外铜的供求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分外是4季度以来,中国铜进口量削减,出口量增长。如10月份全国铜进口量不足9万吨,而出口1.5万吨,同期净进口仅7万吨,大大低于前段时期水平。与此同时,全球三大交易所显性库存达到14万吨。已经超出11万吨的警戒线。应该说,中国需求对国际行情的影响大为削弱,但就是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却出现了更为强劲的上涨,这就使得铜市场行情中“逼空”引发的泡沫越来越重,从而孕育了后市行情的剧烈振荡。 总体分析,2006年中国铜市场关系将由偏紧向平衡方向发展,影响行情的不再是单一的利多因素,而是利多与利空因素并存,并随着价位的转变,交替成为市场行情的主导。因此,上下大幅振荡将成为2006年的中国铜市主调。又因为目前国内外铜市行情中泡沫成分越来越多,已经进入了高风险价位,往后一段时期内,价格回调压力沉重,回落空间大于上涨空间。 国民经济快速增加 消耗需求继承茂盛 多数观点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增加速度不会低于8%,继承保持较快增加格局。目前中国继承处于传统的重化工业阶段,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尚没有结束,对铜材的消费力度要明显高于以往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对城镇住宅、电力设施、机电产品等的需求,都会导致对铜材的需求增长。因此,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头号铜消耗大国,但仍没有达到峰值,还有较大的增加空间。根据测算,假如2006年中国经济(GDP)实现8%左右的增加速度,那么中国的铜消耗量(含出口、包括铜合金,下同)就不会少于450万吨,同比将增加10%以上,茂盛增加局面仍旧。 产能开始释放新增资源较快增加 2006年国内铜新增资源的增加,重要来源于产能的增长。近些年来,茂盛的消耗需求和持续上涨的价格行情,指导大量社会资金进入铜冶炼领域,以至出现了投资过热、有关部门紧急叫停的局面。这些投资中的一些项目在2006年陆续完工投产。假如不出现不测情况,预计2006年中国铜产量至少增加15%,达到280万吨。 2005年国内外价格倒挂,克制了贸易商的进口。因为中国延续两年发掘库存,2006年进一步削减库存的潜力不大,更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来填补国内产需缺口。而按照国内产需平衡的要求,2006年全年铜的进口量不能少于180万吨,比上年增加20%左右。 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测算,预计2006年全国铜的新增资源量接近或者达到460万吨,比上年增加18%左右,否则便难以实现供需平衡及恢复合理库存。 供求关系转向平衡价格回调压力沉重 自2003年以来的此轮牛市行情的主因,在于国内外经济较快增加,导致供求关系偏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因素”的炒作。尽管消耗需求继承茂盛,但预计2006年这种偏紧的供求关系将渐渐转向平衡,甚至出现较为宽松的局面。国际铜研究组织前不久的分析报告注解,2005年全球铜的供给缺口大为缩小,2006年则有可能出现少量过剩。假如该展望正确无误,新一年内国内外的价格行情将面临较大的供给压力。近期全球几大交易所铜库存量同步大幅增长,多少表现了这方面的迹象。 2006年铜市的行情压力不仅是供求关系,还在于美元汇率的走强和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影响。在经过持续数年的贬值后,中期美元汇率将趋向走强(长期还要贬值)。假如美元汇率上升,必然要导致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国际铜价跌落。同时,美元汇率走强,还会带动人民币响应升值,也将加大国内铜价向下的压力。 此外,经过持续数年的价格上涨,目前国际市场铜价格已经跃上4600美元/吨,这自己就是一个很高的风险价位。虽然在逼空行情结束之前,还将高位徜徉,甚至不排除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国内价格也有可能出现补涨行情。可是一旦逼空挤仓演绎完毕,被伟大泡沫高高托起的价格,在基本供求关系发生庞大改变的大格局中,就会失去依托而深幅跳水。(陈克新)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