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补涨行情结束 沪铜重挫1000点
      时间:2017年12月26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1月18日,此前保持妥当补涨行情的沪铜出现暴跌行情,各合约跌幅均超过1000元/吨;主力4月合约更是大跌1120元/吨,最低时曾下跌1300元/吨。
        笔者认为,这次暴跌既公布国内沪铜补涨行情彻底结束,同时也预示着一轮调整行情即将睁开。

        补涨行情缺乏消耗基础

        此次暴跌前约半个月时间内,沪铜一向在持续补涨行情,缘故原由在于国储制止释放库存操作。去年12月中旬,国储最后一次拍卖以大部分铜流拍的效果收场之后,国储方面就没有再传出进行新一轮拍卖的新闻。此前一向受国储售铜压抑的国内铜价开始出现补涨苗头,对供给短缺改善的否定以及国内外铜价过低比价,助长了沪铜补涨势头。在LME铜价高位横盘过程中,沪铜飞快向上攀升,国内外比价也敏捷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应该看到的是,不管是预期照旧发泄导致的价格上涨都缺乏消耗基础。在沪铜价格补涨过程中,虽然有消耗商春节前集中采购过程,但国内消耗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加。与国外市场有基金独力擎天状态不同,国内市场多头阵营中并没有强到足以操纵价格的谋利力量。因此,国内价格走势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供求状态依然痛痒相关。可以说,在缺乏消耗支撑前提下,这次补涨行情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如今的下跌。

        进口铜到港冲击国内价格

        此前一段时期,因为国内外铜比价过低,铜进口出现较大亏损,国内进口铜数量大幅度削减。根据中国海关提供的数据,2005年11月中国精炼铜进口量仅为4.99万吨,较6月时的12.73万吨降落幅度高达60%以上。中国进口商或者撕毁订单,或者将即将到港的铜转运到新加坡、韩国等地。
        但是,近一个月以来国内沪铜补涨,使国内外比价由最低时小于9敏捷恢复到10以上。国内现货价格也响应大幅度上涨。1月17日,长江有色现货市场阴极铜报价为45800—46000元/吨。比价恢复和现货价格高涨,使进口精铜亏损情况一去不返,国内进口商纷纷将此前转运到其他国家的铜重新运回国内。据现货商新闻,继上周有2万吨铜到港之后,本周后半周又将有1.5万吨铜登陆上海。如国内期货价格持续保持坚挺,则进口数量将进一步增长。
        精铜相对比较集中到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国内供求关系,同时对期、现货价格产生冲击。而船运周期的存在,使得即使国内价格出现调整,到港精铜数量恐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落,沪铜下跌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新年后消耗远逊预期2006新年过后,包括国外闻名投资机构在内的业界人士,普遍预期中国铜消耗仍将保持茂盛状况;尤其是春节前消耗商补库举动,将导致铜消耗出现短时期内峰值。但从目前情况看,国内现实消耗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乐观。因为价格高企,已经导致用铜企业大面积停产、减产;而尚有采购能力的厂家,也多数是根据订单采购或者现用现买,因此国内总体铜消耗仍处于相对低迷状况。即使有春节前补库需求,消耗商一样平常也会将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如许看来,预期中火爆的铜消耗场面不会如期出现了。而基于如许预期出现补涨行情的沪铜,天然也要出现回落。同时,手中握有现货的进口商不会坐视价格下跌,势需要尽快动手,此举会进一步加大现货市场中的供给量,导致期、现货价格加速下跌。

        基金操作意图难以确定

        目前基金持仓处于相对均衡状况,多空持仓大致相称。截至1月10日的CFTC持仓报告,基金净多头寸只有1110张。自宏观基金参与期铜市场以来,如许的均衡状况并不多见。观察最近CFTC持仓报告,如许的均衡状况事实上已经持续了约一个半月时间。
        如许的均衡状况使基金操作意图变得极为模糊,难以确定。基金既可以根据市场转变及自身利润要求而继承推动价格,也可以在不利情况下平仓出场或反手做空。但必要细致的是,无论基金最终做出怎样选择,其操作的首要原则必然是将风险降到最低。假如单边持仓过大,势必将带来更大风险,即使平仓出场也可能引发价格崩溃式下跌,最终导致基金红利缩水。
        因为近一阶段基本面转变,使基金继承向上推动价格变的越来越不利。因此基金在这个时候将持仓刻意保持在均衡状况的做法,不得不让人嫌疑其背后的动机何在。笔者认为,基金平仓出场或者反手为空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特别很是大。而基金一旦出逃,由其一手缔造的期铜牛市也将轰然崩塌。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