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对比分析三
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 在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当今世界,不论是国家的竞争照旧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从分析2004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上都有不小的差距。这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引进技术为主,缺乏自立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了敏捷缩短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采取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和以“跟踪、模拟”为主的开发模式来推动企业的技术提高。中国在引进岑岭时期技术引进与工业研发费用之比曾高达12:1,但是这种体例并未取得预想的结果。电信设备“以市场换技术”的情形几乎在各个领域重复,汽车企业也已经掉入了“落后一引进频频落后频频引进”和“能力弱—依靠—越依靠—能力越弱”的双重怪圈。企业假如不能敏捷走向科技创新的前台,必将形成过度的对外技术依靠,这远比资金依靠、市场依靠的影响更为深远。同时,企业也会削减对国内技术创新的投入,减弱企业的自立创新能力。 二、企业研发投入偏低。研究开发费用占贩卖收入的比重是从企业层面衡量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一个紧张指标。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效果表现:2003年全国被调查的重点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贩卖收入的比重仅为1.0%,距国家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贩卖收入的比例达到3%—5%的目标差距很大。按国际通畅标准,该比值为1%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该比值为2%的企业可以简单维持生存,只有该比值为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世界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都很高,瑞典爱立信公司的每年研发费用都达十几亿美元,占贩卖额的20%以上。中国则远远落后于该水平。 三、专利意识稀薄,申请和珍爱力度不够。当前国际竞争的新规则就是“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但中国许多科技工作者仍然“重成果,轻专利”,正视科研成果的申报,但不正视申请专利。科研成果研制出来就大功告成了,成了摆设,有的甚至被别人抢注。从目前的专利申请总量看,国外在中国申请专利注册的比重特别很是大,大约占70%以上,中国如今专利申请量占世界的比率只有一两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不多,拥有自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只占10%。缺乏自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上风产品已成为影响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瓶颈。中国科技创新和技术提高对经济增加的贡献率大约为3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而且还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水平。所以,强化企业的专利意识,培育企业预防侵权的创新意识都尤为紧张和迫切。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