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民营经济30年成就展
编者按:曩昔5年间,我国私营企业投资者人数年均递增22.9%,将来5年,民营经济增加速度将继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十一五”期间,将有更多民企进入全国500壮大型工业企业行列,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甚至将跻身世界500强,到2010年民营经济占全国GDP的比重将上升至75%。因为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广东:民营经济“质”“量”并进 曩昔几年来,广东的民营经济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佳绩。2005年,全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百强榜上,广东军团夺冠;2006年,民营企业增长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省GDP的比例由25%进步到40%;截至2007年4月末,广东的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306万户,稳居全国之首。在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在某些领域如餐饮、建筑等,在某些地区如东西两翼和七个山区市,民营企业的贡献尤为显明。 如今,广东的民营企业与外企、国企构成三足鼎立之新格局,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强大广东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广东内外源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将外源这个分子缩小,而是要扩大GDP这个分母,内外源经济都要做大。”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精辟而形象地点出了广东内外源经济发展的特点。的确,5年来广东内外源经济发展敏捷,民营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增长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0%,出口增加33.8倍;进出口总额5272亿美元,五年增加198.7%,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比重渐渐上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曩昔,广东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外源型经济成为经济增加的重要支持。但过度依靠国际市场给本地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2002年,广东省委、省当局高瞻远瞩地提出,要进一步促进外源型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形成内外源经济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在内外源经济一齐腾飞的进程中,民营经济成了最活跃的因素。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全年增长值首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96.5亿元,占昔时全省GDP的40%。民营经济已经从广东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变成经济增加的生力军。而到2010年,广东民营经济将由与国企、外资“三分天下”发展成独占“半壁江山”的格局。 统计表现,2006年广东省民营企业出口472.8亿美元,稳居全国首位,增幅达57.9%,民营企业一样平常贸易出口总量占全国第一。除了“量”上的多个第一之外,广东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还实现了若干个“质”的第一。2006年,广东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申报专利23000件,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广东降耗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功不可没。 2005年商务部宣布的“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名单中涉及29家广东省企业,“美的”、“格兰仕”、“华为”、“志高”、“名瑞”等12家广东民企上榜。 凭借着广交会主理地的独特上风,广州在内外源经济和谐发展上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本身特色的道路。 2003年春节前夕,作为民营企业的七喜电脑表达了以自立品牌在广交会开拓国际市场的强烈愿望,在广州市外经贸局的努力下“特事特办”,终于为七喜电脑安排了展位,这也是民营企业第一次参加广交会。 事实上,“七喜”仅是广州浩繁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目前,民营企业已经占广州代表团参展企业总数的半壁江山,创造了超过代表团30%的成交额。 广州民营企业的投资范围从制造业扩展到服务业,从“境外设厂”发展到“境外研发和设计”,对外合作的内涵赓续深化。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也加快了境外投资的脚步,花都联华包装等企业纷纷“走出去”,分别在我国香港地区以及巴西、澳大利亚设立了境外企业。 2006年,广州市进出口总额达637.67亿美元,增加19.22%。截至2006年底,全市民营出口企业已达4553家,出口50.16亿美元。 江苏: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超万亿 2006年,江苏全省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5.12万个,平均天天诞生332个私营企业。截至12月尾,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达247万个,较上年底净增20.95万个,其中私营企业注册户数累计达600079个,私营企业户数自2002年以来,延续五年居全国首位。至2006年底,江苏省共有私营企业集团593户,居全国第三位,比上年净增171户。此外,自《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撑和指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至2006年底,已有951家私营企业和516家个体户进入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给业等行业。 2006年,江苏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合计为10436亿元,较上年底增加33.3%。全省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219万人,比上年增长101万人,增加9%。全省私营个体经济上交国税和地税收入合计为682.53亿元,同比增加29.7%,比全省税收增幅高9.75个百分点,占全省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21%,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其中,上交国税422.5亿元,同比增加29.7%;上交地税260亿元,同比增加31.3%。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庞大战略,民营经济在扩大就业、致富百姓、增长税收、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不可替换的作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紧张力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协调社会的紧张力量。 民营经济现实就是民本经济。2006年,江苏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5807.7亿元,增加33.8%,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重达57.7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3110.67亿元,同比增加36.6%,占全社会投资的30.91%。一个是半壁江山,一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以民为本的力量显而易见。 民营经济在发展实力加强的同时,其作为企业公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厚重。目前,江苏省内仅常州市捐资超过1000万元的民企,就达到46家。注解江苏民营企业关注民生题目,积极回报社会,这也使得许多民企获得各界的好评和赞赏。同时江苏还将赓续地指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江苏有1001个经济微弱村,江苏已经开始采用村企挂钩的体例,用企业来帮助经济发展微弱村,行使企业的能量来推动和加快社会经济周全发展。(剑波) 浙江:民营经济展现“资本磁力” □ 吕婧 民营经济发达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高是浙江经济金融发展的两个明显特性,浙江省当局提出的打造“名誉浙江”和“证券大省”的口号,成为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壮大的推动力。浙江这块“金融高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前来淘金。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比上年增加13.6%,增幅比上年进步0.8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为40.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对GDP的增加贡献率达到44.4%,拉动GDP增加6个百分点。这其中,金融业增长值增加22.3%。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浙江商人群体崛起,然而因为种种缘故原由,浙江本地金融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总行设在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浙商银行一家。浙商银行于2004年下半年正式开业,到2006年12月31日,浙商银行各项存款达到301.75亿元,各项贷款达到217.66亿元,虽然一向保持每年逾60%的增加速度,但是从重要业务指标来看,绝对实力照旧偏弱。 近年来,以融资为重要目的的民间借贷在浙江呈总体规模扩大态势,自由借贷、企业集资、商业名誉、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私人钱庄等各种情势的融资在以县为单位的块状区域内蔚然成风,这无疑给外地银行入浙“淘金”留下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目前,浙江省是全国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也是金融营业增加最快的省份之一。13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渤海银行外,其余12家均在浙江设立了分支机构。 根据浙江省银监局的统计,目前在浙江的银行机构资产质量普遍较高,效益也较好,业内戏称“来一家赚一家”。究其缘故原由,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王维安教授认为,这最重要得益于浙江高速增加的经济与民营资本的充裕;其次,则是因为浙江的银行机构对服从与公平、创新与稳固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保持了体系体例上与营业经营上的开拓创新,具备相称的天真性与先辈性。 浙江经济发达、人民富裕,优质民营企业浩繁,操作规范,且红利水平不错,成长性和潜力也较好,民间资本实力丰富,居民投资意识强,具有发展证券业的自然条件和坚实基础。 证券市场的高开放度,决定了浙江企业在选择主承销商的过程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上市公司在选择券商时重要考虑券商自己的实力和信誉、券商的承销业绩以及券商项目组的构成,如管理人员与高级人才的天资。因为本地券商规模偏小,实力不如外埠券商,对保举上市、证券承销等投资银行营业发展形成了壮大的制约。因此,自2000年起,外埠券商开始大规模抢滩浙江,同时也使浙江券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衅。在拥有浩繁吻合上市要求的优质企业资源的浙江,仅有少数几家上市公司是由浙江券商保荐成功的。 从在浙券商业务部代理营业排名前10位来看,外埠券商和浙江券商实力相称。根据浙江省证券期货业协会的统计,2007年上半年,浙江辖区证券业务部成交总量(包括AB股、基金、ETF、LOF、权证及国债现货)的排名中,前20位的业务部里面,外埠券商和浙江券商也各占一半。 上海:民营企业服务全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民营企业在全国各地的投资项目总计889个,累计投资金额约为1544亿元,一批大项目大投资产生了优秀的带动效应。 目前,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长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1年的31.8%上升到2006年的44.1%。在上海市委、市当局的政策指导、资金扶持等多方面鼓励和支撑下,一大批民营企业听从国家战略,走出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实现自身发展。 据介绍,上海民企服务全国呈现以下特点: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出现赓续增加的趋势;涉足领域赓续拓宽;服务区域集中度高;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服务全国的内涵赓续提拔。 在走出去服务的过程中,不少上海民营企业自动适应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变化,在发展中锻造成行业领域中的领军品牌。如大众交通在全国14个城市开设了连锁企业,投入了7000多辆运输车辆,打出“大众出租”品牌,建立开放同一的调度、管理和收费平台,以管理和技术带动了这些城市综合交通服务。上海奉贤区与哈尔滨市木兰县共同组建了南北粮食合作社,双方共同推出的“哈哈木兰”品牌大米被确定为奥运会两个大米保举产品之一。 民企参与“三个服务”(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利益驱动,也是人生价值、社会责任的紧张表现。有关部门调研表现,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少民营企业家把回报社会当作一种事业。在增强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开展积极探索。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联手交大等闻名学府与江苏省镇江新区当局合作,在“新城”9平方公里的地皮上开发建设慧谷快鹿科技园,5年内争夺投资50亿元,创造产值50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 在一些地区,不少来自上海的民营企业还经常参加社会公益运动,通过向受灾地区捐赠、为贫困地区捐建黉舍和图书馆、免费培训人才等情势,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现实困难。据统计,上海民营企业为中西部发展捐赠累计超过10亿元,在陕西等10余个省市援建盼望小学101所,资金总额3415.34万元。 来源:中国民营经济周刊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