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铜产品消耗与制造业同步向中国转移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的报告表现,中国铜材出口近年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在建筑、汽车等行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对铜材的消耗也呈稳步上升态势,需求增速远远高于产量增速。2004年中国铜材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5年国内铜材产量达502万吨。2006年1~9月中国出口的铜材为42.6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加26.0%。铜材的大量出口,引发了诸多方面的隐忧。
      导致中国铜材出口大幅增长的缘故原由,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铜材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全球铜加工和消耗格局的庞大改变。
        从1992至2004年间,中国现实行使外资金额累计达到5370亿美元,年均增幅约30%。伴随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强劲增加,国外制造业也大举向中国进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经济或生产要素在区域上的重新配置,是不可避免的。前临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还重要集中于消耗品制造业、轻型或一样平常制造业,而自2002年起,重型或装备制造业则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实施产业转移的重点。
      全球制造加工中间向中国的转移,无疑会同时引发全球铜加工、消耗格局的庞大改变。这重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世界铜加工中间向中国转移,导致中国精铜消耗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加,分外是电力电子、通信、汽车、建筑和家电等耗铜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铜加工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国内企业大量投资兴建铜材加工厂,也吸引国外资本的强烈投资爱好。
        有关统计表现,2004年,中国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有700家,其中合资、外商独资企业30家,港澳台合资或独资企业则达到66家。目前,世界铜加工巨头纷纷移师中国,已经或将在中国投资设厂、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就有日本三井、三菱、福田铜箔,德国威兰德、北德金属,美国奥林黄铜公司、耶兹公司,芬兰奥托昆普公司,加拿大VICEROY-CAPITAL公司等。此外,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很多铜加工企业,也赓续在江浙沿海地区投资设厂,世界铜加工中间开始向中国转移。例如,世界最大的铜产品上市公司、最大的铜杆制造商和最大的电磁线制造商之一——美国的菲尔普斯道奇集团,在苏州设立独资企业,生产高品质的漆包线,第一期产量就达8160吨。
      其次,耗铜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带动铜终端消耗链的转移。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部分与铜产品消耗相干的产业链,也随之迁移到中国。原来在发达国家消耗的铜成品,就表现为中国的需求量。例如中国电子工业快速发展,市场对电路板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近年来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电路板厂相继移师中国,仅广东沿海一带就有100多家多层电路板厂,从而带动了中国电解铜箔加工的迅猛发展。其产品不仅替换了部分进口,而且大量用于出口。2004年,中国铜箔的出口量占整个铜材出口的比例高达47%。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