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浙商跻身中俄边境贸易的近况及预期发展前景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善抓商机的浙江民营企业已把投资和营销的目光盯上了中俄边境贸易。目前,常年活跃在黑龙江省东宁县、绥芬河市等紧张边贸口岸的浙江商人共有2万余人,凭借这里的绿色通道,每年对俄贸易的成交额达14亿美元左右,不仅成为我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紧张窗口,而且为贯彻落实省委省当局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战略决策创导了有益经验。


        一、 中俄边境口岸成为浙江商人的紧张淘金地


        浙江商人跻身中俄边境贸易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里优秀的创业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生意越做越红火。据绥芬河市浙江商会介绍,目前在绥芬河经商的浙江企业有3000多家,常年在这里做边贸生意的浙商有六七千人,这些企业年利润,多的几百万元,少的也有二三十万元。由海宁市鸿翔房地开发公司等浙江民营企业筹资2000多万元,合作兴建的绥芬河市新东方商厦,成为俄罗斯商人购物和休闲的理想行止,夏秋两季,天天到这里光顾的俄罗斯客商有近2000人,日均成交额达400万元以上。来自台州市的张志新经理,在新东方商厦租用了约200平方米摊位,经营皮革等商品,今年已获利100多万元。诸暨商人赵建承,出道做边贸生意已有10年多时间,原先在俄罗斯哈巴夫斯克市亚洲商贸城担任市场部经理,近几年,他被绥芬河市热闹的商业氛围所吸引,在该市投资300万元建造了理容休闲广场,并在牡丹江市开办了东方工贸有限公司。


        浙江商人的边贸生意之所红火,缘故原由有二:一是取决于优秀的区位上风。黑龙江省东宁县,尤其是素有北方深圳美誉的绥芬河市(原属东宁县的一个镇),地处中、俄、朝交界的中间地带,历来是中俄两国从事民间贸易的紧张商埠。东宁口岸自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陆路口岸之后,两国边贸更加繁荣,双边贸易额近3年以50%的速度增加,年均接待出入境人员在30万人次以上,人气旺则生意兴,有场无市的征象不复存在。二是取决于产品适销对路。浙江企业经营的产品,重要是皮革、服装、鞋袜等日用消耗品,而且价格相对低廉,与俄罗斯市场的需求比较符合,因而赢得了市场先机。


        企业建在边境线,产品销往俄罗斯。许很多多浙江商人已实现了这一夙愿,成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先行者。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很多浙商“跳出浙江想家乡,想着家乡为浙江”。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拉动浙江企业扩大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年均达300亿元人民币,分外是皮革成品几乎占了俄罗斯市场的半壁江山。


        二、 中俄互市贸易区给浙商带来新商机


        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受诸多优惠政策的经贸特区。在这个被誉为“北方经济特区”的中俄互贸市场初具规模之际,浙江运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两地当局的支撑下,看定时机,争先出手,征得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6平方公里中的近一半地域面积,兴建了浙江工贸园区,为浙江产品安全出境、大批量进入俄罗斯市场拓荒了一条绿色通道。


        (一)货物进出通顺便捷。中俄对应互市贸易区采取“一区两国、封闭运行、境内关外、自由贸易”的监管体例进行货物管理,进入互市贸易区的货物不受数量和金额限定,出区人员携带物品在规定重量和金额范围内的还可以免征关税。互市贸易区有着完美的海陆联运的框架系统。走陆路,东出国门可以延长到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与海港对接。走水路,货物运输经东宁口岸走俄罗斯东方港去日本北海道,其运输距离要比大连到日本缩短840公里,比大连去美国缩短2400公里,走此线路可便捷到达42个国家和地区。


        (二)灰色清关得到窥避。浙江商人对俄贸易多以民间贸易为主,常采用包机、包税体例向俄罗斯输出产品。然而,这种外贸体例弊端甚多,近年来已发生了多起货物被烧、人员被关事件,一些企业饱尝了”灰色清关”的苦果。中俄互市贸易区的建立,为浙江企业有用窥避了“灰色清关”的风险。在互贸区内,中俄两国商人可以广泛合作,连锁经营,将上风互补转化为实际的经贸往来,从而以正当手段突破独联体、欧美市场对中国出口配额的限定,把在俄境内组装的制品向哈巴、阿穆尔州等俄罗斯腹地市场延长,做大做强中国商品出口加工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条绿色通道现实上已为浙江产品编织了一条国际市场营销链。


        (三)赚钱空间显而易见。在中俄互市贸易区征用工业用地,手续简便,价格低廉,每亩地皮只需5万元左右。在能源供给方面,东宁电力资源雄厚,浙江工贸园区没有停电之忧,而且电价便宜,耗电大户到这里投资办厂可大显身手。这里的原煤价格每吨只要150元,比浙江便宜四倍多,耗煤大户来此办厂不愁没米下锅。在人力资源成本方面,通俗工人的月薪大都在600元以内,也比浙江要低三分之一。至于产品价格,因为多数产制品是直接面向俄罗斯市场的,因而同类产品的价格定位要比国内市场高出2至4倍。如一条通俗领带可卖到80至100卢布。因为成本要素低廉,加上中心环节削减,这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赚钱空间。


        三、 浙商在边境贸易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题目


        浙商以天真的经营机制和正确的市场定位,在中俄边境贸易中独占鰲头。但是,因为大多数浙江商人出道时间短,从事边贸的经历浅薄,面对变幻莫测的贸易商机和快鱼吃慢鱼的市场竞争,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情况新题目。


        (一)企业经营者对边贸游戏规划知之不多。熟知游戏规则是赢得边贸生意的先决条件。恰恰在这个题目上,很多刚出道的浙商显得欠缺。据抽样调查表现,真正参加过经贸知识培训的浙商不足5%,与外商打交道不得不花高额成本请翻译的不在少数,这就很难在边贸经营中举措自若,不搪突规则。例如,今年4月,我省有的企业为妄想便利,轻信俄商的承诺,采取变通手段将产品贸然打入俄罗斯市场,效果自发不自发地搪突了俄方贸易游戏规则,在“灰色清关”中,发生了货物被俄方没收,还遭到罚款的处罚。导致这个题目的缘故原由,就在于缺乏对俄罗斯调整对华贸易政策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学习和熟知国际经贸游戏规则,乃是浙商开展对外贸易的当务之急。


        (二)经营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中俄边境的市场很大,竞争激烈。目前浙商经营领域不宽,基本局限在日用小商品的卖买上。涉足房地产开发、餐饮服务业的企业微乎其微。在经营体例上,风俗于“千里走单骑”,做成一笔卖买就打道回府,成了典型的游击兵士,与福建等地的投资商、经销商的经营理念存在显明差距。浙商经营的产品绝大多数是由本身办在浙江老家企业生产的,带有自产自销性子。寄盼望在中俄边境线上形成“浙江村”,“浙江产品一条街”尚需时日。浙商在中俄边贸的领军地位极有可能被重要竞争对手福建商人所庖代。


        (三)资本不足疑心着浙商做大边贸“蛋糕”。有项目、缺资金,这是浙商在边贸经营中面临的一大疑心。究其缘故原由是多方面的。一是从经销商的构成情况看,个体工商户、小企业主占了90%,做的又是小本生意,积累特别很是有限,开发大项目的底气不足。例如,很多小企业憧憬到中俄互市贸易区浙江工贸园投资创业,但又苦于缺资金建厂房,只好望而生畏。二是从融资的手段看,渠道较为单一,一些小企业主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基本靠自身积累执行滚动发展。有位诸暨商人,在岸口城市绥芬河相中了一个颇具“钱景”的旅游观光项目,但因筹集不到二三万万元开发资金,至今没敢申报。三是从当局的层面上看,对边贸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激励政策欠缺,引导服务工作不够到位。


        (四)重输出轻引进的征象较为凸起。有两组数据可见一斑。一是浙商以岸口贸易为跳板,已在俄罗斯创办了114家企业,总投资1951万美元。二是大量浙江企业北上,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在黑龙江境内的投资也属首屈一指的。其中在中俄互市贸易区,浙商的投资达到了5亿元。还有金华市华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在牡丹江市区征地150亩,首期投资1200多万元,建造了迄今牡丹江市最大的浙中建材市场。相比之下,浙商从俄罗斯引进的原材料较少。例如木材,浙江企业的需求量很大,而俄罗斯的木材积蓄量多达213亿立方米,我们却没有充分加以行使。从客观上讲,是路途迢遥,运输成本昂贵,而最重要的,则是浙江创办在边境的加工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加工与贸易摆脱,两张皮的征象凸起。浙江是资源小省,只有把产品输出与原材料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边境贸易才有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四、 将来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浙江商人对中俄边贸前景普遍看好,分外是随着浙江工贸园的落成,为浙江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拓荒了一条宽广而顺畅的绿色通道,前景诱人,商机无穷。


        (一)人文环境优秀。根据中俄两国签署的《中俄睦邻友爱条约》,中方已在俄境内的乌苏里斯克等城市建立了内外呼应的市场系统。在海参崴,中方企业组建了中国企业联盟,华人组建了本身的工商联合会。黑龙江省东宁县当局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当局建有定期双边会晤机制,定期沟通双边经贸运动中的意见,及时解决边贸运动中的题目。建立在绥芬河市的浙江商会,堪称沟通当局的桥梁,联结企业的纽带。


        (二)合作领域广阔。黑龙江省当局已将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作为经济发展的紧张战略,制订了对俄进出口总额5年翻两番,到2010年达到140亿美元的增加目标。在与俄罗斯交界的千里边境线上,正在兴建10个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开放型园区。以零距离服务,零规费管理,竭诚迎接各地商贾前来投资创业。视投资者为天主,视浙商为宠儿,亲商、安商、扶商、殷商的氛围粘稠。在今年8月中旬举办的对俄经贸洽谈会上,该省又推出了近千个合作项目,并明确承诺,外省企业兼并、收购黑龙江的国有老企业,无需承担债务和富余职工。


        (三)市场“钱景”迷人。这对浙江经商者颇具吸引力。一是俄罗斯市场对轻纺产品的需求大幅攀升。据有关资料表现,俄罗斯每年短缺棉布48亿平方米,丝绸9亿平方米,鞋袜各6亿双,轻纺产品依靠进口达136亿美元。二是对家用电器需求茂盛。随着俄罗斯家电普及化的加快,将来几年,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电需求将以每年15%的幅度递增。三是建材市场“钱景”更为迷人。近两年,俄罗斯全国建造了1.3亿平方米工业用房和90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近期急需大量的装饰材料,而中国的建材质优价廉,同类产品要比欧洲便宜一半左右,因而成为俄商的首选产品。
        (四)优惠政策浩繁。作为中俄经贸特区,国家和黑龙江省制订并出台了18项特别政策予以支撑。其中对入驻中俄互市贸易区的企业,可在区内自由交易,货物不受数量和存储时间限定。对俄进口商品关税和增值税执行减半征收。重点资助有发展前景的名牌产品在俄进行商标注册。企业出口产品可获得黑龙江省当局奖励。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