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间主任王梦奎走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加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实现工业化和当代化必要消费大量资源,突破资源束缚是无法回避的凸起题目。 事实是如许光显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如今又处在资源消费比较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建设广泛开展,经济规模赓续扩大,资源需求量一日千里;另一方面,因为增加体例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费强度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虚耗紧张,更加剧了资源供给严重的状态。 中国奉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降低资源消费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在1980?2002年的22年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标准煤从14.34吨降落到4.76吨,降落66.8%;电耗从7200度降落到5200度,降落22.7%。1971?1999年,按国际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单位增长值能耗降落68%,同期世界平均降落幅度是27.7%,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平均降落幅度分别为11.2%和32.3%。从国际范围比较,中国的提高是显明的。 但是,这种提高是相对于曩昔高度粗放的增加体例下分外高的资源消费为基数的,从资源消费强度看,如今我国同世界先辈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行业单位能耗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行使率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低20个百分点;单位建筑采暖能耗比天气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2?3倍。能源供给量大幅度增加,仍然不能知足必要。近年来资源消费强度增大,能源弹性系数上升,说明经济增加的成本增长。我们的高速增加,支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如今,耕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已经对经济发展构成紧张制约。假如不改弦更张,当前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当代化。 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继承走资源消费高、环境污染重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另一条是,走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特别很是清楚,第一条路走不通也走不起,我们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这并不是应对资源紧缺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庞大战略,实质上是中国当代化道路的选择题目。就是说,要把节约资源作为中国特色当代化道路的紧张组成部分,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走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条路并不是很容易走的。看看我们的现实情况,天天都有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也有不少关于资源紧缺和虚耗的触目惊心的事情发生。对在资源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不宜做过高的估计。任重道远,还必要做多方面的努力: --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加体例。产业结构调整要看重进步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这是资源消费比较少而又有利于进步团体经济服从和效益的;二、三产业的改造和发展也要把降低资源消费作为紧张目标。要按照“减量化、再行使、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资源的综合行使和再生资源的回收行使,使地皮、水、能源、矿产资源都能得到充分行使和高效行使。 --要积极采用新技术。实现当代化是以技术提高为基础的。资源的更有用行使和新资源的发现要靠科学技术提高,把人口多的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上风要靠进步教育和科技水平。要大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庞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也要看重进步科技含量。对消费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执行强制镌汰。 --虚耗资源和粗放增加体例有深刻的体系体例根源: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造成水和能源的紧张虚耗;投资体系体例不合理导致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按现实产量而不是按可采储量计税是煤炭资源回收率过低的直接缘故原由;地皮征用制度的缺陷,以及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使耕地急剧削减。质量、物耗、环境等方面社会规制不严,政绩考核方法的瑕玷,也是粗放型经济增加和资源虚耗的缘故原由。应该把为节约资源提供体系体例和政策保障作为下一步改革的紧张切入点。 --立法要增强。要加快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修改地皮管理法、水法、建筑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同资源相干的法律要加重节约的内容。关于地皮制度的立法也必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改。发达国家在资源节约方面有很多完美的法律法规,例如,规定马桶每次用水最大限量,规定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而我国对于卫生用水的虚耗和商品的过度包装至今还限于一样平常性的号召而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不少地方甚至以“有碍观瞻”或者交通道路承受能力为由限定小排放量汽车的行驶,现实上是在以行政手段鼓励虚耗汽油。 --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耗理念和消耗体例。中国人有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收入阶层的强大,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在滋生蔓延,就是挥霍式甚至夸耀式的消耗。这不仅虚耗资源,而且危及整个民族精神和国家的前途。要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让每小我从小懂得爱惜资源,让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把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张内容。在节约资源方面,当局、企业和每个公民都负有责任。 --要扩大在资源节约行使方面的国际合作,包括学习和借鉴国外节约资源的体系体例、政策和管理经验,引进节约资源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以及鼓励外商在相干领域的投资。 中国按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则进口部分资源,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加的积极因素。大家肯定会细致到,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士对中国进口资源有不少非议。为了回答这种非议,这里我想讲几个数字:不到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是靠消费全世界已探明储量50%的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和当代化的,目前年消耗量石油占全球的62%,铝、粗钢和铜占50%以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20%以上,总资源消耗量相对是比较低的。美国1900?1975年、日本1945?2000年,人均累积消耗钢都超过20吨,中国到2004年人均累积消耗钢只有2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五大石油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90%以上,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石油进口多一些,但不论是进口数量照旧对国际市场的依存程度都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石油消耗量中国大体上只有美国的1/15、日本的1/10。中国并不想在资源消费方面向发达国家看齐,--我们做不起,而且发达国家大量消费资源的发展道路也是不值得效仿的;在资源题目上叱责中国,甚至张扬“中国威胁论”,--这种耸人听闻的舆论每每是来自资源消费许多的发达国家,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充分熟悉到严厉的资源形势,但我们并不颓废。昔时邓小平提出20年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时候,曾经有人忧虑实现不了,由于能源很难翻两番。效果,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保证了经济翻两番。中国目前还处于资源消费强度比较大的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的渐渐实现,资源消费强度会响应降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显明的后发上风。走资源节约的发展道路,靠体系体例创新,靠技术提高,靠增强管理,靠全民的自发和通力合作,资源束缚是可以缓解的,工业化和当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