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浙江应着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以空前的规模加速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浙江有需要也有条件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十一五”是浙江省加快周全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当代化的紧张时期。在这临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浙江的体系体例上风和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上风,积极行使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无疑是浙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增加体例、提拔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对浙江建设先辈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紧张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浙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紧张支持点

        近几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加快周全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当代化目标,周全实施高技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积极行使高技术改造提拔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区域创新系统,努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化,促使高技术产业成为浙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紧张支持点。

        (1)高技术产业总量规模赓续扩大。200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9亿元,增长值335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20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翻了一番。其中,电子信息业实现产值794亿元,增长值184亿元;生物医药业实现产值278亿元,增长值81亿元;软件业实现产值137亿元,增长值约71亿元。高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进步到2003年的3.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5%进步到2003年的5%。

        (2)行使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以来,浙江积极行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体系(CIMS)、生物技术、环保节能技术等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1-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技术改造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工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2400亿元。一批传统产业企业通过高科技改造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截止2003年底,全省传统产业中转化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有900多家,合计工业总产值约1700亿元,增长值约460亿元,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1000亿元,增长值约300亿元。

        (3)高技术产业基地渐渐形成。“十五”以来,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沪杭甬和温台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持,“一区两带多园”布局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2003年,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宁波、温州(含炬光分园)、嘉兴、湖州、绍兴、金华、台州、余杭、萧山、上虞、新昌及衢州园区等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1亿元,其中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成为浙江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紧张载体。

        (4)区域创新系统初步建立。这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订出台《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的若干意见》,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载体。2003年,全省引进共建了66家企业研发中间、高校研究所,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载体。第二,积极鼓励和支撑企业建立研发中间,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积极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间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截止到2003年,全省共组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间15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间258家,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间105家,区域创新服务中间24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0多个。第三,建立健全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累计发布技术难题11864项,提供研发经费62亿元,正式签定项目3387项。第四,增强高技术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实施庞大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和庞大科技攻关项目,2001-2003年,累计获得发明型专利760件。第五,增强孵化器建设,多渠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全省有孵化器38家,入住企业900多家。2003年,全省共认定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371家。

        (5)高技术产业化取得显明成效。2000年,省委、省当局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定》,周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是大力建设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001年以来,全省共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63项,投资总额达55亿元;二是积极实施火炬计划,2001-2003年,全省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772项,其中国家级火炬计划522项;三是努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002-2003年,全省省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达2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撑的有50多项;四是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取,2001-2003年,全省经登记注册的国外先辈技术累计引进150多项。

        从总体上看,“十五”以来浙江高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量比较小、比重比较低、上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题目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假如不计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品增长值300亿元,浙江要实现2005年高技术产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达到7%、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达到18%等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十一五”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要义务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以空前的规模加速发展,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对经济增加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这是根据国际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作出的庞大战略决策。浙江经济综合实力列全国第四位,有需要也有条件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在2010年建成周全小康社会提供壮大的动力。

        1.战略目标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发展,到2010年,浙江应建立比较健全的区域创新系统和高技术企业培育引进机制,创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特色上风的高技术产业、企业和产品,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使浙江成为全国紧张的高技术产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增长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制造业高技术产业达到850亿元,软件业达到150亿元,传统产业中高技术产品增长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之后再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发展,到202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长值力争达到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5%,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

        2.重要义务

        (1)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企业。在高技术领域,形成若干家研究开发能力较强、具有自立知识产权、年贩卖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高技术大企业大集团,一些主业凸起、在国内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年贩卖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技术小型巨人,一批极具潜力和成长性、年贩卖收入超过1亿元的高技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在传统产业领域,推动更多的企业提拔转换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2)增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一是要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形成100家以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和省级企业研发中间,100家以上具有国际先辈水平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100家以上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规模比较大的科研机构,100家以上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间。二是要增长科技投入,增强产学研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争夺在若干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形成一大批自立知识产权。到2010年,全社会R&D经费达到260亿元,占GDP的比重进步到1.5%以上;发明型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件以上。

        (3)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撑高技术企业向开发区和园区集聚,形成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进一步加快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努力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宁波、绍兴等省级高新园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杭州湾地区形成全国最具活力、最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4)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围绕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综合孵化器和庞大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平台,增强庞大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环节的整合,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庞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进一步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新材料工程和产品升级工程,鼓励和支撑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促进传统产业提拔和转换。

        三、“十一五”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建议

        1.加快推进体系体例创新

        (1)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其重要是:进一步指导和推进已转制的开发类院所加快建立当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做大做强科技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支稳固精干的科研队伍;积极支撑在浙下属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鼓励和支撑省内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合作,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各类民办科研机构。

        (2)深化科技管理体系体例改革。其重要包括:深化当局管理体系体例改革,增强科技、计划、经贸、外经、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形成政策同一、调控集中的“大科技”管理体系体例;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体例改革,增强现有各项科技资助政策的综合集成,继承推行课题的自动设计、公开招标和合同制,建立健全同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进一步进步科技项目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深化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改革,建立以自立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标准系统,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进一步扩大开放

        (1)增强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捉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世界闻名大公司纷纷将研发中间或总部迁往长三角的难得机遇,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间,鼓励外商来浙江投资兴办高技术企业,创办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的科研开发机构、创业企业孵化器以及专业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继承大力引进国外先辈技术,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取和二次创新,努力缩小浙江制造业技术及装备与国际先辈水平之间的差距。

        (2)增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按照上风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自动增强与欧美日等科技强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夺国家庞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形成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进一步增强与北京、上海等科技强省(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吸纳和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在区域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加快进步浙江高技术产业的团体竞争力。

        (3)积极扶持高技术产品扩大出口。进一步落实扶持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支撑高技术企业建立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努力进步浙江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据率和竞争力。

        3.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1)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快高等教育体系体例改革,进一步整合高教资源,赓续扩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突破高教“瓶颈”;加大专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一批重点学科和重点院校;加快高教园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吸引国内大学来浙江设立分院分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系统,重点培养一批高条理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壮大的人才贮备和支持。

        (2)强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培养各类高技术人才,重点发展强大开发型人才、学术带头人以及市场经验雄厚、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对良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撑中青年良好科技人员承担高技术项目开发;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等院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支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改善人才环境,优化人才政策,落实好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正视珍爱知识产权,积极吸引国内外良好人才到浙江创新创业。

        4.加快完美投融资体系体例

        (1)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积极落实财政科技付出增幅高于财政付出增幅的政策,以及省市县三级财政科技付出比重不低于7%、5%、3%的规定;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付出结构,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增强对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持,加大对高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处在创业期的高技术企业以及行使高技术改造提拔传统产业和促进传统产品更新换代的补助。

        (2)鼓励企业增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积极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多种体例,进一步鼓励和指导企业增长研发投入;建立和完美企业名誉担保系统,鼓励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增强合作,积极开展“投、保、贷”组合型营业,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撑力度,切实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目。

        (3)建立健全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撑企业、小我以股份制或有限合伙制情势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撑境外资金分外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浙江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鼓励企业积极行使国内外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支撑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

        5.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1)加快完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系统。周全整合现有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完美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地皮、知识产权珍爱以及当局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2)进一步完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法规系统。增强科技创新的立法工作,研究制订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来源:《浙江经济》)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