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国有民营共生共荣 浙江国企竞争力看涨的背后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给外界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记,而国有经济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在浙江这片经济热土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非但没有此消彼长,相反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形成了共生共荣的格局。

        新近“出炉”的浙江国有经济“成绩单”,以有力的事实与数字对此做了细致的表明----

        由国务院国资委核准、新近“出炉”的《浙江省2004年度企业国有资产运营分析报告》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国有经济运行的良性态势: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979.65亿元,比上年增加8.22%,位居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4位;利润总额为233.42亿元,居全国第3位;总资产报酬率(即资产收益)为4.7%,居全国首位;净资产利润率(所有者权益)为11.4%,较上年进步2.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省国资委主任陈正兴说,与上年相比,表现我省国有资产质量及运营效益的几个重要指标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在全国的位次也往前移,充分印证了我省深化国企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同时也注解浙江国有资产质量、国企团体运营能力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国企数量“不减反增”

        有一个征象让不少人为之迷惑: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改制、转让、拍卖、破产撤销等多种情势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国企改革,但浙江国企的数量却出人料想地“不减反增”----据省国资委统计,截至2004年末,全省国企总户数为4604户,比2003年增长了29户。

        省国资委统评处给出的答案为:正确地说,近几年我省国企处在“有减有增”的互动状况中,一方面,老的国企通过公开转让、资产变现等途径在递减,国有资产大幅度退出;与此同时,新设立的国企也在赓续增长,尤其是各地在基础设施和关键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陆续组建了一批交通、建设、旅游、城建、教育、文化等投资公司,其中绝大多数是当局投入的国有资产。“此消”不及“彼长”,全省国企总户数天然“看涨”。

        我省国企总量分外是关键领域国企数量的增长,恰恰反映出我省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一种嬗变。从产业布局上看,我省国企分布很舛错称,“大头”集中在竞争性行业,垄断性、公益性行业的国企数量相对偏少。详细来说,我省国企重要集中在商品流通业、工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教育文化业等行业。

        专家认为,我省这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可谓“天赋不足”。其症结重要表现在:一是国有经济行业覆盖面过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致使有限的建设资金过度分散,而重点行业的资金投入显明不足,造成产业集中度低。剖析2004年全省国有资产较集中的社会服务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等几个大类行业的国有资产比重,可以发现,除社会服务业达35%以外,其余行业均未超过30%,若细分到每个详细的行业,则其占用的国有资产更少;二是国有资产分布在竞争性行业中的比重显明过大;三是国有独资企业和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比重过大,这些企业“躯体”虽重大,但大部分都被管理体系体例落后、经营机制不活缚住了手脚,竞争力低下,经营效益天然好不到哪里去。相干数据表现,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与企业管理事业单位合计占用了全省81.36%的国资总量,但其创造的利润只有全省的45.76%,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国有经济战略“转向”

        改变浙江国有经济不合理的布局与舛错称的结构,一个关键的切入点就在于浙江国有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转向”。专家分析认为,从2004年我省国有经济运营态势看,有两个“转向”值得关注:

        ----适当收缩国企过长、过散的战线,使国有资产渐渐从技术含量低、竞争过度、竞争力不强且进入衰退期的行业退出,从经营效益差、经营困难、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企业退出。

        ----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渐渐指导国有资产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产业和行业先辈企业、大型主干企业转移。

        与以上战略“转向”相呼应,我省国有资产所选择进入的领域、“路径”也随之发生转变。专家认为,往后省属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可以有这么几个新投向:一是改善投资环境,重要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上;二是投入到投资额大、国有资产便于管理并有肯定收益的企业或项目上;三是建立指导性基金,投资并指导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四是投入到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挖掘我省积淀丰厚的风景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完成文化和旅游资源从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变化;五是建立稳固发展投资基金,保证在经济形势“风吹草动”之际,通过国有资本的投入,能敏捷稳住全省经济社会的“阵脚”。

        国企改革是“核心”

        在浙江国有经济发展历程中,有两条主线贯穿其中:一条是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与结构的调整,另一条无疑就是国企的改革。

        追溯浙江国企改革20多年来的演进历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搞活国营企业”的承包制,照旧90年代初的“抓大放小”搞股份制,再到90年代后期“国企三年脱困”以及如今的国有大企业“有进有退”,一轮轮国企改革“攻坚战”为浙江国企的“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空前激发了浙江国企的活力与潜力,使浩繁国企的实力得到了显明提拔,随之而来的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非但没有被减弱,相反明显加强。

        有一组统计数据充分凸显出国有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不可替换的强势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折射出了我省国有经济“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新方略。目前我省国有经济在全省电力、通信、自来水和煤气生产供给业中的比重已超过80%;在化学、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业中超过50%;在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中超过40%。值得称道的是,一大批国有企业或集团已成为行业排头兵和“领头羊”,省交通集团2004年投入营运的高速公路里程占到全省已通车里程的65%;省能源集团控股发电总量占全省发电量的40%以上。另外,国企在航运、铁路等行业中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也是一日千里。

        当然,就总体而言,我省国企改革的近况还“在路上”,并面临着一个新的关口。对此,有专家认为,当前我省深化国企的“关键词”无疑就是“产权”,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应放在国有垄断行业和国有独资企业的改造上。这种改革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体系体例的改革,更紧张的在于解决其产权制度,通过解决产权制度来完美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在内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在“制衡”

        有一个观点认为,国企改革要追求新的突破,其核心就在于有否优秀、健全的制衡机制。这种制衡机制不仅表现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上,即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班子“三驾马车”的健全与完美上,同时也表现在国企体系体例与运行机制的创新上。

        浙江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一个堪称典型性的创新“高招”就是渐渐推行国有资本与其他非国有资本,包括非公有资本的融合、对接,最终实现股权多元化。即倡导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专家认为,浙江国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是大量吸取了除国有资本以外的外资、民资等多种不同性子的资本,才赓续强大了本身的规模与实力。无论是浙江物产集团、杭钢集团,照旧三狮集团等省属国企的改革实践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数字也说明了这一点。我省国有控股企业效益显明好于国有独资企业。2004年全省2171户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净资产为1012.02亿元,占全省净资产的39.51%,其中有7成企业实现红利,全年共实现利润126.6亿元,占全省利润总额的54.24%。这意味着国有控股企业用占全省近4成的净资产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利润总额。

        由此,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的浙江国企改革模式日渐清晰:

        ----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的企业,或保持国有独资,或在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对具有肯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分别采取战略投资者控股、国有参股、企业经营团队和员工持股,或国有控股、战略投资者参股、企业经营团队和员工持股等多种情势的产权结构。

        ----对具有专业投资功能并具有扩张力的企业,以资本运作和战略持股为重要职能,实施相干核心产业的整合,成为投资类资产经营公司。

        ----对行业雷同、营业相近的国资营运机构,通过辅业星散、产业整合的体例,重组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主干企业。

        ----对散布在各集团内具有光显产业特性的企业,通过依托强势企业,集中优质资产和稀缺资源,组建新的企业集团。

        链接

        混合经济的典型“样本”

        制度经济学一个很有名的观点是,制度是均衡的,从来没有跳跃,更要避免“断裂”的出现。从这层意义上而言,只有在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是合理的,因而制度创新必要很好地把握平衡度,其最好的办法就是个案创新。也就是说,在引入制度创新主体竞争时,让变革的个案充分展现,然后,去研究、比较、总结、推广,以求实现最有用的边际演变。

        浙江省属国企近年来在积极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进程中就涌现了如许的典型“个案创新”,其对浙江国企改革的“边际效应”日益展现----

        浙江物产:从计划到市场

        宝马、沃尔沃、奥迪、别克……作为省内最大的汽车品牌代理商,浙江物产集团手握52个进口、国产汽车品牌,基本覆盖了国内所有整车贩卖的主流品牌代理经营权。2004年共“卖车”6.21万余辆,占全省汽车上牌量的16%。这仅仅是该集团立志奏响“做强做大流通业”主旋律的华彩“乐章”之一。

        从一个计划色彩颇粘稠的物资流通部门到如今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国有大型当代流通企业,浙江物产正是紧紧扣住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集团成员企业一再携手国内外大型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物产金属集团公司以参股、合作的情势,引进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与上游生产商、供给商战略“结盟”;物产国贸公司与世界着名的钢铁产销和冶金设备制造商“奥钢联”联手成立合资企业,不但拿到了上万吨铁合金出口合同及意向,并一步跨入了跨国企业的全球贩卖网络……加上设置预留股、加大经营者和营业主干多持股等配套改制行动,这个往日的“老计划”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经营规模从2002年的226.9亿元到2004年的411亿元,3年平均增幅34.59%;实现利税从2002年的5.26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1亿元,年均增幅51.29%。其经营规模已延续两年蝉联浙江百强企业首位,也是延续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百位的浙江企业。

        杭钢集团: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

        2004年杭钢集团贩卖收入突破200亿元,其中非钢产业就达115亿元,其贡献甚至超过了钢铁主业。

        多元化经营一度成为国企改革的潮流。辅业做强的大型国企也有不少,但像杭钢如许辅业强过主业的可谓鲜见。对此,杭钢管理层概括说,钢铁和非钢产业如今都是杭钢的支柱,钢铁是纯国有的,是集团的主业;非钢产业这块在所有制结构上则是混合的,具有多种经济成分。

        国企的班底,民营企业的机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杭钢催生的活力与绩效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置业、商贸、旅业已成为杭钢非钢产业的三根支柱,在2004年非钢产业实现的115亿元贩卖收入和4亿元利润中,这三块所占的比重超过90%。

        三狮集团:2亿国资控制26亿社会资产

        三狮集团也是一家成功引入混合经济模式的大型国企。因为其国有资本金规模偏小,自有资金相对不足,所以早在几年前,它就把目光瞄上了社会资本。目前集团公司是全资国企,负责国有授权经营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部属的子公司则与民资、外资“杂交”。可谓是国有“骨干”,民营“枝茂”。

        现在,在三狮集团整个运营架构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既有国企的股份,也有民企和上市公司的股份。不过,所有制成分再“混合”,三狮集团牢牢掌控着“话语权”,占据绝对或相对控股的地位。

        1998年三狮集团用2亿元的国有资本控制了12亿元的社会资产,2002年其所控制的社会资产总量增长到18亿元,2004年则扩大到26亿元。

        随着我省国企改革的步步深入,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风生水起,我们有理由信赖在浙江这片经济沃土上必将涌现出更多、更强的活力国企。(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