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老字号,如何应对危急
忽然死亡的悲与喜气吞山河的洋品牌们冥冥之中好像遭碰到了一股“多米诺骨牌”式的厄运,只不过无从知晓的是,下一个谁又会得到“厄运之神”的眷顾? “肯得基”与“苏丹红”的双人舞在磕磕碰碰中余音未落,“强生婴儿油”又和“石蜡油”唱起了二人转,而最新的这次,牙膏界的重量级品牌“高露洁”携“致癌物”粉墨登场了。尽管高露洁方面迅即回应媒体“绝对可以放心使用”,但消耗者目瞪口呆之余,显然趋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新的新浪网络调查表现,如今只有8%的消耗者乐意继承购买高露洁牙膏。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假如时光倒流两年,“闻名中外”的浙江本土品牌“金华火腿”便是这次肯得基和高露洁的经典翻版。认识的人们依然记得“金华火腿”在2003年给中国造成的“轰动”——“敌敌畏”。临时间,全国各大商家纷纷退货,以火腿为重要经济支柱的整个金华城临时间用“人心惶惶、摇摇欲坠”这些字眼决不为过。 值得庆幸的是,一场“品牌保卫战”随即打响。那次战役打得相称漂亮,金华各级当局一方面借机彻底整改不良造孽、浑水摸鱼的各类厂商,另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一系列媒体公关,短短几个月,以央视《每日质量报告》给金华火腿重新好评为标志,“金华火腿”的品牌得以重整雄风。 与闻名的“三株倒下”案例相比,当局快速的反危急应对能力使得“金华火腿”幸免于难,而且在整改中得到重生。而“三株帝国”在1998的“陈伯顺死亡”突发事件中居然轰然倒塌,而且事后证实湖南老人陈伯顺之死与服三株口服液并无因果关系。整个事件就在于三株当时根本没有第临时间处理突发矛盾的能力。 归根到底,品牌之路宛若人生长河,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我们不仅仅必要有强烈的品牌危急管理意识,更紧张的是要建立一套完美而行之有用的品牌危急预警机制,如许才能于大风浪中胜似闲庭漫步,真正走上百年之路。 驻颜之术的荣和辱 青春易逝,年华易老,品牌亦如此,如无青春驻颜之术,也必然成为明日黄花。 浙江不乏有粘稠历史积蕴的老字号品牌,如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被乾隆大帝封为御用剪刀的张小泉剪刀,西湖龙井,胡庆余堂,都锦生织锦,王星记扇子,绍兴古越龙山,嘉兴五芳斋等等。 这些无疑是浙江的国宝级瑰宝。但老字号企业普遍存在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规模少、历史包袱重、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观念老化等特点。以杭州为例,杭州市贸易局的资料表现,杭州的70余家老字号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老字号正面临市场困境,而另三分之一已经无奈地退出了市场。 一句话:荣也在“老”,辱也在“老”,老字号的上风在于它的无形资产,而劣势在于它的有形资产。因此,如何好好地行使这些珍贵的无形资产,而不至于“斜阳西下,老人迟暮,最终雨打风吹去”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庞大课题。 老字号企业的天赋上风是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但“酒香不怕小路深、倚老卖老、坐吃老本”的模式一定是要走进死胡同。同样是老字号的上海“恒源祥”,从一家只有100平方米的小店十几年间发展为拥有80多家加盟厂、5000多家加盟店的大企业,靠的是每年5000万的巨资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勇敢的市场开拓力。北京同仁堂前些年寄托一部其投资的《大清药王》使其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而且同仁堂从中不仅收回了成本,并获得了不低于10%的红利,可谓名利双收。我们或允许以从这些老字号的大手笔运作中得到一些启示。 杭州老字号企业协会秘书长丁惠敏接受笔者采访时透露表现,浙江老字号的发展有她本身的特色。比如1996年亏损达七百多万元人民币的“胡庆余堂”入驻青春宝后延续利润年递增率均超过百分之百便是很好的案例,“胡庆余堂”品牌着名度也因此更上了一层楼,这种民营企业与老字号联姻模式正在我省敏捷睁开。当然,对老字号的振兴,是一个涉及到人大立法、当局相干部门的政策珍爱及老字号自身的振奋图强的重大体系工程,我们也衷心祝愿浙江的老字号能再次焕发她们的青春。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