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部件产业必要坚实的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正在中国渐渐形成为一个有机的团体。他们从曩昔分散的、单打独斗的若干企业,变成了一个个有同一目标、同一战略、同一品牌和同一和谐的企业集团。而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这是专家们研究了跨国公司中国战略后得到的结论。 随着全球化战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跨国零部件公司以飞快的速度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间,或者把中国当作其全球最紧张的市场之一。 有人说,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一些业内人士关注的不是参展企业的规模,也不是参展产品的水平,而是跨国公司下一步的中国战略。 这话并不是夸张。可以说,每一次大的汽车展览会,都像一次大阅兵一样,跨国公司在展示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也故意偶然地把本身将来的发展战略表现了出来。而随着全球化趋势显明,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采取的战略,每每决定着国内浩繁本土零部件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甚至将来的命运。研究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也就是研究本土企业的发展前途。 浮躁之风笼罩国内汽车业 那么,跨国公司不可一世的势头,是否促使国内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警醒?有多少家企业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采取了扎实而有用的应对措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如今有几家零部件企业可以与跨国公司并驾齐驱竞争呢?当笔者就这些题目向诸多专家和老总了解时,得到的却大多是摇头和太息。 显然,仅靠研究人家的战略终究不能代替本身的发展。假如在跨国公司壮大的竞争力面前,国内企业不能根据详细的情况,制订适合本身的发展战略,或者只看到面前目今的一点点利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效果只能是束手以待,无力应对,最后被跨国公司镌汰出局。 “中国汽车工业既不大,更不强,尚处于某些珍爱条件下的替换进口阶段,诸多事关汽车产业生死存亡的题目尚未破题,浮躁情绪妨碍着汽车产业的健康成长。” 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机械局副局长邵奇惠在一次谈话中,严正地谈到了笼罩国内汽车业的浮躁之风。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人看不清将来的方向,导致浮躁情绪和浮夸之风日见膨胀,甚至在零部件企业中有蔓延之势。 在这种浮躁心态的影响下,很多企业不是踏扎实实地搞企业、做市场,更不在增强研发能力和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而是急功近利,为了得到面前目今的一点儿市场利益不惜采取短期举动。以至于有人辛辣地断言说,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没有体系的发展战略,只是在走一步看一步,直到走到绝路上去。 于是,以下的征象在零部件企业中可谓思空见惯:要么不顾经济规律和自身条件对市场热点产品一哄而上;要么为了临时引进技术在合资时轻易就让外方控股;要么为了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自动将可贵的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拱手相让。 有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都很丰富,在偕行业里数一数二。然而,在与外商合资时,却宁愿将整个技术中间的人员悉数出让,致使本身不得不为没有合资的部分再重新招兵买马。 跨国巨头步步紧逼形式紧迫 当国内一些零部件企业在做着这些缺乏远见的事情时,跨国公司却涓滴没有松懈,他们趁机加紧了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为招揽人才、获得市场而殚思极虑。 在这次上海车展上,已经有好几年没在车展上露面的德尔福公司,突然组织了壮大的展团亮相。对此,德尔福中国负责人诠释说,这几年没有重振旗鼓宣传,并不等于企业就消声匿迹了,他们其实一向在不声不响地招募人才,以便为建立不久的研发中间做预备。而这次参加车展,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德尔福的品牌,从而乐意投身到企业中来。 自从丰田公司进入国内后,连一些早就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都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呢? 研究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我们会发现,欧美企业的投资渠道是单一、呈线状的,基本上是一家公司成立几家合资或者独资企业,以此支持整个中国的营业,而且都是主机厂进来后,供给商才陆续跟进,执行的是全球采购。 而日本公司的投资渠道却是周全、呈辐射状的,每家公司都有几十家甚至一两百家相干的供给商。这些供给商的投资时间大多是在主机厂之前,就是说,他们在主机厂未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先辈来了。同时,这些供给商大都有主机厂的部分股份,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也织就了一条坚固的供给链。 先稳稳地打下基础,再大规模地开拓市场,这种像水一样渗透的发展战略,成了日本公司的杀手锏。凭借这种独门功夫,日系企业在欧美市场独领风骚,把具有百年汽车史的东道主们逼得步步后退。现在,他们又在中国祭起了这个利器,来势猛烈。 假如中国零部件业乃至整个汽车业没有危急感,不能改变目前这种浮躁的心态,及时制订出长远而坚实的发展战略,那么,中国汽车的将来就很值得担忧了。 本信息未经证明,仅供您参考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