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瞄准新投资机会 民企排队叩典当行门
《典当管理办法》实施,浙商瞄准新投资机会 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典当管理办法》,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进步市场准入门槛,增强典当营业资产比例管理、简化事前审批程序等,这一旨在进一步规范典当市场、进步行业社会地位的种种措施,在很多活跃民企看来也传递出另一种旌旗灯号:市场更加有序,等待他们的将是又一个投资机会。 4月1日上午,走进杭州市贸易局特种行业管理处的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正忙着处理典当行审报材料,厚厚的一叠,大约有二三十份。每年的典当行申报审批时间又到了,在浩繁申报企业中选出几家,再保举到浙江省经贸委,然后上报国家商务部,这些程序是该处严把的第一道审核关。 一份份预备细致的申报资料,依靠着民营企业厚厚的期望。这些排队等候的企业中,有许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营大企业集团,如杭州一家着名的房地产公司、做饮料起家的一家民企集团,还有一家是做汽配起家的民营企业,等等。“许多民企都旗鼓相称,到底保举哪家,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题目。”忙碌中,有关工作人员这么向记者坦言。 因为典当行目前执行审批制,有限的名额下许多企业常常是白白忙碌。比如杭州,每年的新增名额只有1~2家,许多企业苦苦候来的每每是失望。尽管如此,民企的申报热度却越来越高,分外是2001年8月《典当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关闭5年之久的典当业大门重新开启,接下来的第二年,申请开办典当的民营企业就有100多家,但最终只批了2家。“许多民企就等在门外,盼望有一天能进入这个行业。”杭州市贸易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而已经挤入典当行的民企,开始尝到了开当铺的长处。2002年,原先做化学、建材营业的杭州中财集团成立杭州首家民营典当行,率先在典当领域激起了一阵涟漪;开业后的一个多月,就放出60笔当金,总计700万元,接近注册资本2500万元的30%的经业务绩,让中财尝到了喝头口水的滋味。就在那一年,西子、中路、元泰等也先后跨入典当行队伍。目前杭州的11家典当行中,有9家均为民营控股。 2004年,杭州市典当行业又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杭州辖区内11家典当企业和3家分支机构全年实现典当金额41.93亿元,同比增加78.1%;利润总额2975万元,同比增加77%,或许正是在这些可观效益的激荡下,今年初,除了一向徜徉在门口等着进入的民企外,现有典当行又忙着增资扩股、开设分支机构--种种迹象,不难窥出民企在典当领域一展身手的雄心。(摘自中新浙江网闫玉清)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