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
由中共中间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在2004年对全国的私营企业进行了第六次抽样调查(此前在1993、1995、1997、2000、2002年已进行了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共发出问卷3670份,回收有用问卷3012份,有用回收率为82.1%,有用问卷数约占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总数的1.0‰。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参加了本次调查,并分担了一半的抽样义务。 重要指标 私营企业:344万户 注册资本:42146亿元 从业人员:4714万人 产值:20083亿元 社会消耗品零售额:10603亿元 出口创汇企业:74443户 出口创汇:人民币1749.68亿元 重要题目 政企关系不够和谐 企业之间的拖欠日益紧张 企业纠纷解决机制不完美 现将调查数据分析的重要意见简报如下。 关于私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一)两年来私营企业总量上持续快速增加 本次调查表现,2001年以来,私营企业数量有了显明增加。2003年底,私营企业达到300.55万户,比2001年增长97.7万户,增加48.16%。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的正当地位,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9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宪法和《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开始对私营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昔时共登记私营企业90581户。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言,迎来了私营企业发展的春天。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私营企业增加了33倍多,年均增加28.87%(截至2004年上半年,私营企业累计登记已达到334万户);注册资本由1993年底的681亿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35305亿元,增加了52倍,年均增加48.41%(截至2004年上半年,注册资本已达42146亿元);从业人员由1993年底的372万人增长到2003年底的4299万人,增加了近12倍,年均增加27.72%(截至2004年上半年,从业人员已达4714万人);私营企业产值由1989年的42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0083亿元,增加了48倍,年均增加47.15%;实现的社会消耗品零售额由1989年的190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0603亿元,增加了近56倍,年均增加49.51%。2003年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74443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749.6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355%和91.68%。 私营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10万户以上的省市重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数超过10万户的地区有八个,分别为:江苏(343680户)、广东(323077户)、浙江(302136户)、上海(291711户)、山东(228554户)、北京(186805户)、辽宁(114415户)和四川(110359户)。以上八个地区私营企业共有1900737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63.24%。 私营企业经营规模继承扩大,经济实力显明加强。到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户均雇工11.73人,户均从业人员为14.3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5.68%和6.88%。雇工人数100-500人的有34617户,雇工500-1000人的有3334户,雇工1000人以上的有1130户;2003年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117.47万元,比2001年增加24.16%,注册资本500万-1000万元的有84620户,1000万元以上的51830户。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有1156户,比2002年同期增长498户。 (二)两年来私营企业规模稳步扩大 一是资本规模稳步扩大,贩卖额有所增加。本次调查发现,企业资本规模中位数比2002年调查时上升了20%,贩卖额的中位数上升了近10%。本次调查收回的问卷分两部分表现:工商局调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中位数为92万元,而它们在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50万元,资本增值了0.84倍。工商联调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总额的中位数为300万元,而它们在开办时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100万元,资本增值了2倍。这说明,无论是一样平常性私营企业(工商局调查的对象)照旧代表性私营企业(工商联调查的对象),它们在开办企业后,资本都有增值,区别仅仅在于增值快慢而已。在2003年底,在工商局调查企业中,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的占15.2%;超过5000万元的占3.6%;超过1亿元的占1.2%。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约占2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响应的比例更大,所有者权益超过1000万元的占26.0%;超过5000万元的占6.9%;超过1亿元的占3.5%。也就是说,工商联体系的私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超过万万元的户数占到36.4%。 企业的贩卖额也有增加。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贩卖额中位数为200万元。工商联调查企业的贩卖额中位数为640万元。 至2003年底,企业的开业年数为5年及以下的占32.9%;6至10年的占42.3%;10年以上的占24.8%。也就是说,被调查企业开业6年以上的占了67.1%。开业年数的中位值为7年。2002年调查时,这个数值是7.04年。考虑到这次调查有一半是通过工商局向一样平常私企问卷的,不同于上次仅仅调查代表性企业,所以不能得出私营企业存活年数降落的结论。 根据企业的开业年数、企业开业时的实收资本、企业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三个数据得出企业的资本年增加率,其中位值为8.8%。 二是企业利润略有回升,贩卖利润率趋于平稳。上次调查发现,因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贩卖利润率有逐年降落的趋势。此次调查发现,贩卖利润率已经渐渐趋于平稳。 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7万元,与前面的贩卖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销 售利润率约为3.5%。工商联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的中位数为25万元,与前面的贩卖额中位数相比,可得出贩卖利润率约为3.9%。两者数据相差不大。 与前几次工商联调查数据相比,企业利润略有回升(1997年贩卖利润率为7.9%,2000年为5%,2002年为3.6%),被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中位数)从2002年调查时的21万元上升到25万元,但贩卖利润率只回升了0.3个百分点。 行业利润差距拉大。此次调查发现,房地产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税后净利润的中位值比处于第二位的“电力煤气业的利润高一倍多。其他利润较高的行业还有电力煤气、卫生体育、建筑业、采掘业、科研技术业,而利润较低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可以看出,科研技术业虽然资本规模处于平均水平之下,但其利润中位数却是高于平均水平的,这与其技术含量高有直接关系。商业餐饮业资本规模不大,技术含量较低,而且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 三是雇工人数基本稳固。工商局调查企业2003年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24人,而工商联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60人。从纵向来看,私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基本稳固。本次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与2002年调查企业的全年雇工人数的中位数持平,都是60人。 除了全年雇工之外,企业还招聘一些季节性工人。工商局调查企业招聘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工人数的中位值为5人,工商联调查企业中这类雇工人数的中位值为8人。 (三)近两年来私营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布呈扩张之势 一是主营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被调查企业的主营行业有两项的比例为16.73%;主营行业有三项的比例为6.42%。也就是说,在调查企业中有近1/4的企业主营行业已经多元化了。 二是行业分布随着市场准入的放宽而延长。被调查企业中以制造业和商业餐饮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比重达到38.2%;商业餐饮业达到24%,这两项合计超过了60%。与上一次调查相比,这两项所占比例基本未变,商业餐饮业的比例略有进步。 与上一次调查时相比,农林牧渔业和交通运输业都略有上升,采掘业比重基本未变。值得细致的是, 社会服务、科研技术等新兴行业的比重增加敏捷。如社会服务业从5.6%增加到了11.1%,几乎增加了一倍;科研技术业从2.1%增加到了5.5%,几乎增加了一倍半。建筑业虽然算不上是新行业,但增加率也较高,从5.9%增加到了9.1%,增加了近一半。房地产业的比例不小,达到了8.5%。把教育文化与卫生体育作为主营行业的企业也占了4%;还有1.6%的企业将电力煤气等公用事业作为主营行业。这些转变说明,近两年,民间资本的进入领域有显明的拓展和延长。 三是企业的总部和生产经营场地渐渐从农村和集镇向大城市转移。这是同企业规模的赓续扩大、企业涉足行业的赓续调整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干的,也是同大城市赓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四是有相称比重的企业开始看重技术开发。调查表现,16.7%的企业有本身的技术专利。30.8%的企业有本身设计的产品。另外,有35.2%的企业产品经过了质量认证。42.3%的被调查企业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投资,研发投资金额的中位数为30万元。这注解,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看重产品质量和品牌。 五是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渐渐加强。企业的产品贩卖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渐渐扩大。2003年,产品贩卖县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60.0%;产品贩卖省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30.3%;产品贩卖国外的比重超过一半的企业占到了8.1%。 六是外向型企业数量增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贩卖到国外,另一个是向海外投资。在2003年,被调查企业中有21.4%的企业的产品贩卖范围(或提供服务范围)涉及到了国外;有2.0%的企业已经向海外投资;有0.3%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额超过了100万美元。 大多数企业对我国加入W TO后的市场竞争环境做出了积极反应。被调查企业应对加入W TO的措施依次为:与国内其他企业联合做强做大(25.1%)、引进技术(21.9%)、申请自营进出口权(19.0%)。但是,仍有30.7%的企业根本没有想过如何应对加入W TO以后的国际竞争环境,还有17.2%的企业认为这个题目与本企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七是相称一部分企业有上市打算。被调查企业中,有近1.0%的企业已经上市或买壳上市;有0.7%的企业已经进入上市指点期。有26.5%的企业有上市的打算。 (四)近两年来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正在发生转变 综合工商局与工商联的问卷可以看出,无论是开办私营企业时实收资本,照旧2003年底所有者权益,企业主所占份额比例都是70%(中位数)。这个比例数字,同2002年调查时所得的数据相比,基本没有什么转变。但是,其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却发生了显明改变,正在由以独资企业为主的情势敏捷变化为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情势。从1993年到2004年的10余年间,独资企业比例由63.8%降落为22.5%,而有限责任公司比例由16.5%上升至62.9%。1993年,私营企业中董事会比例为26%,股东大会与监事会无相干记录,党组织、工会和职代会的比例也不高;而到2004年时,六种组织情势比例都在30%以上,其中最高的前三位是:董事会(74.3%)、股东大会(56.7%)、工会(50.5%)。这些内部组织的发育对于完美企业治理结构起到有力的支持。 本次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已经熟悉到“企业文化的作用,分外是其“进步员工素质、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得到八成以上企业的附和。但是,绝大多数还停顿在实用阶段,是从“增强管理层建设”(73.8%)、“偏重增强培训”(70.8%)、“建立赞誉激励机制”(68.3%)着想的。 (五)私营企业的贡献渐渐被社会认可 一是纳税增长。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私营企业的纳税额也在同步增长。2003年底,工商局调查企业的缴税金额的中位数为8万元,与贩卖额中位数(200万元)的比率约为4.0%。工商联调查企业的缴税金额中位数为25万元,与贩卖额中位数(640万元)的比率约为3.9%。 纳税大户的比例也在进步。2003年底,在工商局调查企业中,缴税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占15.0%;在200万元以上的占9.1%;在500万元以上的占3.7%。也就是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了27.8%。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的响应比例更高,缴税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占23.9%;在200万元以上的占14.9%;在500万元以上的占7.3%。在工商联调查的企业中,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占了46.1%。 与前几次调查相比,企业缴税金额赓续上升。本次调查比2002年调查时的中位数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税金与贩卖额的比率基本稳固,保持在4.0%以下。 二是交费未减。企业除了必要交纳国家征收的各种税以外,还要交纳各管理部门、各种组织收的费用。与上次调查相比,企业的交费金额基本保持不变,这注解了企业的交费负担没有减轻。 三是就业贡献大。私营企业招聘的工人中有相称一部分是下岗职工和农夫工。工商局调查企业中招聘的下岗职工的中位数为6人,占到了总员工数的中位值(24人)的25.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招聘的下岗职工的中位值为14人,占到了总员工数的中位值(60人)的23.3%。工商局调查企业中招聘的农夫工的中位数为12人,占到了总员工数的中位值(24人)的50.0%。工商联调查企业中招聘的农夫工人数的中位数为30人,占到了总员工的中位数(60人)的50.0%。 根据上述数据推测,全国私营企业所招聘的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农夫工,有四分之一是下岗职工。私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由此可见。 四是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私营经济的发展也有用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本次调查发现,有6.3%的企业已经兼并或收购了国有企业;还有10.2%的企业正在预备兼并或收购国有企业。有18.3%的被调查企业是由国营、集体改制为私营企业的。据此推测,300.55万私企中约有55万是改制而来的。私营企业在解决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等方面发挥了紧张作用。 (六)企业-市场-当局的关系尚须进一步调整 此次调查从若干方面探究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市场-当局之间的关系。调查注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渐渐完美,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企业、市场与当局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不和谐的方面仍然不少。必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透过企业的三项付出看企业与当局部门的关系。当局部门与企业的关系不够和谐,集中体现在企业的各种交费、企业应付来自当局部门的各种摊派,以及为了搞好与当局部门官员的关系而不得不支出的各种并非合理正当的公关、招待费用等方面。为了简便起见,这些付出简称为“三项付出”。此次调查所获得的有关企业的三项付出的费用是十分惊人的。根据1382位业主提供的信息,2003年他们总计纳税112808.4万元,交费55044.5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48.8%;据819位被访业主的信息, 2003年他们总计纳税78301.6万元,应付摊派付出7207.4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9.2%;据1554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总计纳税145064.5万元,用于公关、招待的付出26465.9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18.2%。 据1351位被访业主提供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总计116273.5万元,交费总计79009.6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68.0%;据779位被访者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总计86905.8万元,应付各种摊派付出6812.5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7.8%;据1478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税后净利润为168022.3万元,用于公关、招待的付出为25573.6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15.2%。 根据1002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出资人分红总计25123.9万元,交费总计29394.1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116.6%;据754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出资人分红总计22652.9万元,应付摊派付出6646.1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29.3%;据1257位被访业主的信息,2003年他们企业出资人分红总计36655.3万元,用于公关、招待的付出总计16240.3万元,后者相称于前者的44.3%。 显而易见,与被调查企业的纳税、税后净利润和分红相比较,三项付出所造成的负担确实不轻。这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私营企业与当局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存在着较为紧张的题目。 大多数被访业主把他们的企业所面临的贷款困难归咎于手续繁杂、贷款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以及贷款 成本太高这三个因素。手续繁杂注解银行的贷款程序不适应金融市场的要求;贷款的抵押和担保条件太严意味着银行的相干条目带有霸王条目性子,不容会商协商;而贷款成本太高则暗含着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可能存在寻租举动,迫使企业除了付出贷款利息外还要支出其他“公关成本。 第二,透过企业之间紧张的“三角债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企业之间的拖欠日益紧张。被调查企业应收货款和被其他企业拖欠的借款,最高的达30亿元;被调查企业拖欠其他企业的货款和借款,最高的达4亿元。“三角债”所体现的市场名誉危急,影响着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透过企业纠纷解决机制看企业与当局、社会的关系。本次调查发现,在发生一样平常经济纠纷时,私下协商成为较多企业运用的纠纷解决途径。诉诸仲裁或向法院起诉的很少,追求当局或上级主管部门行政介入的较多;请求工商联或私营企业协会出面和谐的较少,默默忍受的人却占肯定比例,更少有人通过组织起来的商会调解纠纷或者诉诸媒体评判是非。 在与管理部门发生纠纷时,请求上级当局行政介入、请求工商联或私营企业协会出面和谐,则是最紧张的途径,不然,只能默默忍受。由于在实际条件下,这种纠纷多数不是可以通过诉诸法律就能有用解决的,私下协商的办法也不容易见效。 值得细致的是,上述纠纷解决机制几乎不存在地区差别。东部地区并不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程度较高而能够形成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这说明,无论东部照旧西部,依法解决纠纷所必要的法律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未真正形成。 第四,私营企业对完美立法和当局变化职能的期盼很高。此次调查注解,尽管还存在上述种种题目,但被访业主普遍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调查表格中所列举的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相干的题目,认为有改善的被访业主所占比例,绝大多数在70%以上,只有在私营企业名誉制度的建设上面,认为有改善的人所占比例略低于70%。 如何进一步改善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呢?此次调查的被访业主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见表一所示。 表一中值得细致的是,透露表现最关心和关心的方面,是对税收制度的改革(87.4%)、贯彻落实宪法中明确珍爱私有财产的规定(83.1%)、变化当局经济管理职能(81.7%)和建立社会名誉系统规范市场秩序(80.7%),这几项都是直接关系到私营企业的经济利益。 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 情况分析 (一)私营企业主基本特性 1、基本人口特性 此次调查的私营企业主中,男性2581人,占86.1%;女性418人,占13.9%。这注解,私营企业主仍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阶层。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3.4岁,年龄中位数为42岁。他们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了51.8%;而具有小学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仅占14.6%。 2、私营企业主的职业变迁 总的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的职业经历是比较雄厚的。这个阶层中有来自社会所有阶层的成员,不少业主在开办私营企业之前,从事过不少其他职业。统计表现,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供销人员是这个阶层的重要来源。 3、私营企业主中,共产党员比例占33.9%,其中在2001年江泽民同道“七一”讲话之后入党的占9.4%。 4、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与财富状态 (1)业主及其家庭的收入 统计分析注解,与上次的调查效果相比,2003年私营企业主的小我年收入与家庭年收入都有所增加。例如,上次调查的业主小我年收入平均值为13.8万元,中位数为5万元;这一次调查发现,业主小我年收入平均值为20.2万元,中位数为6万元,分别比前者高出46.7%与20%。被访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同样呈现显明的增长趋势:上次被访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平均值为18.5万元,中位数为8万元;这一次被访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平均值为26.7万元,中位数为10万元,分别比前者高出44.3%与25%。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进步也特别很是显明。上一次被访业主家庭的人均收入为3.88万元,人均收入中位数为1.67万元;这一次被访业主家庭人均收入和人均收入中位数分别高出64.1%与37.7%。这一次调查还表现,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出现日益显明的分化。运用五等分法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种分化。收入最高的20%的人(户)与收入最低的20%的人(户)的收入份额之比,在业主小我年收入指标上为46.9∶1,在业主家庭年收入指标上为38.8∶1,在业主家庭人均年收入指标上为39.1∶1。 (2)业主及其家庭的财富 被访业主或其家庭掌握的财富,重要由家庭金融资产、住房原值以及业主小我在其企业中拥有的所有者权益这三项构成。本次调查效果注解,在家庭财富总额中,业主在其企业拥有的所有者权益占85.4%,住房原值占8.3%,家庭金融资产占6.3%。这说明,私企业主的重要财富在其企业里,体现为企业资产。 被访业主的各项财富的分布有着伟大的差别。标准差是平均值的3.2倍至6.3倍;最高的20%人(户)所拥有的财富是最低的20%人(户)的11.3倍至2130倍。可见,财富的差距远比收入的差距大。 5、私营企业主的工作与生活体例 此次调查的数据注解,被访业主平均天天要把11.4小时的时间用于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上,占一天24小时的47.5%,少数业主的工作时间更长,最长的有18个小时用于工作。娱乐、歇息时间平均为9.4小时,占一天24小时的39.2%。学习时间平均为1.2小时,占5%。 总的来说,被访业主的家庭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户均年生活消耗付出达到7.8万元,人均生活消耗付出达到1.9万元。但是,不同行主家庭的生活消耗付出差异特别很是明显。在所有指标上,标准差都比平均值大。娱乐保健付出与教育学习上的差距更大,这两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业主人力资本的累积性差异扩大。 6、私营企业主对其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 统计分析效果表现,被访业主对其三种地位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以中心地位自居的人最多。与四周的人相比,认为本身的经济地位居于中上等的人占88.9%。 在社会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认为本身的地位居于中上等的,占87.9%;在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方面,认为本身居于中上等的人合计占74.3%。 (二)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的分化 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出现了阶层化,也使阶层内部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值得细致的新动向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个阶层内部的分化征象日益显明。最深刻的转变在于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敏捷向大企业主倾斜。90年代中期,人们曾惊叹为什么这么快就出现了亿元富翁,才曩昔不足十年,富翁的财富又跃上一个新的数量级,已经出现十亿富翁、百亿富翁。 1、占据经济资源方面的差别 首先是企业资本规模差异很大。本次调查按2003年底企业资本规模的量级划分四个“亚层”:第一、小企业主,企业资本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第二、中等企业主,资本规模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第三、大企业主,资本规模在1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第四、特大企业主,企业资本规模在亿元以上。 资本规模越大的企业,在贩卖额、纳税额、纯利润方面都占有上风。见下表。 上述表格注解,不同企业资本额的增加速度是大不一样的,大企业要快得多,但是大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并不比小企业高。大企业的资本增加重要不是来自本企业的自身积累,而是因为融资相对比较容易,能够调动的资金更多。相称一部分进入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有实力进行资本运作;参与国企改革,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本次调查发现,大型企业参与收购、兼并国企的比例要比小型私企高10倍以上。 其次是私人资本的数量差别也很大。本次调查有两点十分引人注目:一是中国私营企业的资本高度集中在重要投资人手里,无论企业资本规模大小都是如许;二是亿元富翁企业主与小企业主平均资原形差近400倍、万万元富翁与小企业主也要相差近60倍,这两个倍数都比上次调查有所扩大(两年前是300倍和45倍),阶层内部大富小富的财富差别之大超出想象之外。 2、不同时期的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差异很大 在12年来的历次调查中,我们都考察了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变迁。这次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出现了很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最早创办私营企业的,重要是原体系体例外和最边缘化的群体。到了80年代末,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一部分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也开始“下海”。1989到1997年这几年是干部、技术人员“下海”的岑岭时段。到1997年以后,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进程的加快,大批原来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管理者在改制中成为私营企业主。这些改制企业原来就有肯定的资产规模,注册登记为私营企业时资本规模都是相对较大的,1999年以来开业的私营企业中,有25.7%的业主是原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这注解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私营企业数量之多,实力之强。 3、占据社会政治资源的差异也十分显明 本次调查发现,私营企业主的党员比例上升很快(达到33.9%),大型、特大型私营企业主中心的党员比例更高。这是因为近几年大量国营、集体企业管理者改制后加入了私营企业主的队伍,这些企业相对规模较大,而企业主一样平常原来就是党员。 从以上分析注解:第一、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资源的占据差别越来越大,而且资源更多地向统一批大私营企业主集中。第二、大企业主重要包含如许两种人:一是各类“下海”的干部、转制企业的管理者,还有一些本土的和“海归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少数文化素质高、善于组织社会资源、经营成功的“草根型企业家。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同其他阶层的关系 1、迫切盼望与其他阶层友善相处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物质财富方面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但是,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团体上保持着相对的低调。这次调查发现,“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是私企业主高度集中的愿望。他们都把经营好企业看成是立身之本。居于第二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优秀的小我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能”,第三位的是“和社会上其他阶层成员友善相处”,比重高达五分之三以上,远超过其他带有政治内容的诉求。 私企业主作为先富的阶层,回报社会的重要体例是对公益事业的捐赠,63.6%的私企业主曾经有过捐赠举措,捐赠额相差很大,中位数是5000元。不同资本规模、不同政治面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组的企业主捐赠数量也不雷同。资本规模越大,企业主捐赠额越大。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企业主捐赠额也比较多。值得细致的是捐赠举动与文化水平成反比,文化水平较低的捐赠热忱较高,文化高的捐赠积极性较低。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有44%业主参与了“光彩事业”,参与体例最多的是“捐款”和参加“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的企业参与“光彩事业”的比例越高:亿元级的企业参与率为82%、万万元级的为76%、百万元级的是64%,而百万元以下企业仅为40%。 2、私营企业内劳资关系题目较多而且复杂 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始终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次调查发现: (1)雇工工资有不升反降趋势 根据工商局调查数据,2003年私企雇工全年平均工资加奖金加部分分红,总数是8033元。而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14577元,集体单位在岗职工为8678元。在以往调查中,私企雇工工资虽然比国有企业低,但二者相差不超过1.2倍,而2003年则超过了1.8倍。此次调查还第一次发现私企工资低于集体企业。为了比较,再看工商联调查数据。因为工商联调查企业中的代表性人士较多,企业雇工平均工资较高,为9043元,但仍低于昔时国营企业工资水平,也低于2002年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雇工平均工资10250元。 数据还表现,雇工工资并不肯定与企业资本规模成正比。资本万万元级的私营企业雇工平均工资(6817元)反而比小私营企业工资(8118元)低;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因为从事高科技行业较多,员工平均工资较高(12752元)。 在各种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和科研技术行业雇工平均工资最高;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雇工工资最低,月工资在500元以下。 (2)劳保费用的付出呈差异型转变 本次调查数据表现,资产规模在1万万至1亿元的企业所付出的劳保费用最低,可能与这些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多有关。见下表。 (3)社会保险很不理想 本次调查注解,私企参加医疗保险的仅为被调查企业的33.4%,参加养老保险的仅8.7%,参加失业保险的仅16.6%,而且这些企业并不是为悉数长年雇佣的工人投保,仅仅是为很少的雇工投保。现实上,参加医疗保险的雇工仅占被调查企业全年雇佣工人总数的14.5%,参加养老保险的仅为22.7%,参加失业保险的仅为6.0%,比例相称低。 (4)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理想 本次凋查发现,在私营企业中签了合同的员工仅为64%,这就不能使所有的员工的劳动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出现有关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时间的争议,员工将陷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本次调查还发现,已经建立工会的企业,不但工人工资较高,企业的税后利润更高。见下表。 (四)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状态及政治参与状态 1、私企业主最关心的照旧本企业的发展,政治诉求并不显明。 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在回答“目前有什么详细打算”的题目时,选择“在商言商,把企业办好”的人数最多,达87.8%。排在厥后的选择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优秀的小我和企业形象,做一名社会贤能”,达75.5%。这种情况与前几次的调查情况基本同等。见下表。 2、私企业主在政治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任职情况。 此次调查中发现,私企业主在乡级向导机构中兼职的有28人,在县级向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1人,在地级向导机构中兼职的有10人,在省级向导机构中兼职的3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0.3%、0.3%和0.1%。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县、地(市)、省三级经济组织中担任职务的人分别是269人、339人和130人,为兼任同级向导职务人的24倍、33倍和43倍。 值得细致的是,此次问卷调查还反映了一些私营企业主对目前政治参与体例的看法。他们正视同一战线为主的参政体例,但是又不分外注重。他们对“争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择不仅排在“把企业办好”和“做一名社会贤能”之后,而且还排“在媒体多宣传本身”和“与党政向导人搞好关系”之后。可见,他们对“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如许的参政体例虽有相称的正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更注重“与党政向导搞好关系”,成为“当地着名人士”,有“好的形象”。 3、私营企业主参加的政治性组织和社会整体仍以政协和工商联为主。 本次调查效果表现:在社会整体中,私营企业主加入最多的仍然是工商联,达到66.1%;在政治性机构中,进入的最多的仍然是政协,有33.6%的人是各级政协委员;在政治组织中加入最多的是中共,有33.9%的人是中共党员。这种情况说明,在现有政治体系体例框架中,私营企业主的组织状况具有相称的稳固性。 4、私营企业主的政治要求多与其企业发展有关。 党的十六大之后,私营企业主最关心什么题目?本次问卷调查在这方面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在问卷提出的10个选择中,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税制改革”第一,占86.8%;“落实宪法中珍爱私有财产的规定”第二,占82.8%;“变化当局经济管理职能”第三,占82.2%;“建立名誉系统,规范市场秩序”第四,占80.5%。此外,“落实宪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投融资体系体例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等项选择也超出70%的比例。问卷中提出的10个选择,现实上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义务,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题目。私营企业主关心这些题目,说明他们的利益诉求翅膀和国家的要求是同等的。 (五)私营企业主对进一步发挥工商联的商会作用寄予厚望 本次问卷调查也发现,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商会和行业组织给予了相称的正视。他们期待这些组织“代表本行业企业的共同利益,维护正当权利”、“和谐偕行业企业的经营举动”、“增强企业与当局有关方面的沟通”。绝大多数被访者盼望工商联加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管理培训、市场营销、信息中介、疏通与当局管理部门的关系、制订行业的管理规范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