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浙江民企在广东“如鱼得水”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跳出浙江求发展,是我省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企业成长的客观必要。因为广东省特别的区域上风,因而为浙江民企的扩张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浙江民企在广东"如鱼得水"。目前,浙江民企已成为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紧张力量。



      浙江模式在广东延长



      据调查,目前在粤创业的浙江人有50多万人,各类企业5万多家;个体工商户10万多家。2003年,商品贩卖额在2000亿元以上;工业产值在600亿元以上。在广东累计投资总额2000亿元。返回浙江投资总额500亿元。每年汇往家乡的现金超过100亿元。



      浙商在粤投资创业,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延长,基本延用在浙江的生产经营模式。



      从经营范围看,以浙江的传统产业为主。重要从事皮革、皮具、服装、鞋业、电器、眼镜、珠宝、金属材料、印刷、邃密化工、机械制造、装饰五金、物流、房地产、宾馆饭店和部分莳植业、养殖业等。



      从人员构成看,以温州、台州两地为主。在粤浙江商人中,温州籍的有20万人左右;台州籍的有10万人左右;杭州、宁波籍的10万人左右;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丽水、舟山合计为10万人左右。



      从企业制度看,以家族企业制度为主。多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委托代理链很短,本身的"孩子"本身养,企业风险本身担。如广州金冠印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学勇(温州人),其部属的生产部经理是他二弟;市场部经理是他儿子;后勤部经理是他父亲;人事、财务部经理是他妻子;保安部经理是他哥哥。



      从创业的时间看,以2000年以后为主。如世界四大灯具市场(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中国古镇)之一的广东省中山市古镇,2000年前,此镇不到60家灯饰企业。2001年后,浙江温州东方灯具市场(现已消散)的生产经营者赓续南移入市,目前,该镇有2000多家灯饰企业,其中从温州迁入的企业就有1300家。当地老百姓说:"浙商一盏灯,照亮新古镇"。



      从投资的区域看,以产业群为主。也就是说,把浙江的区域性产业(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一市一品)移植到广东,他们不搞单个企业竞争,而是用产业群体竞争,不搞单打,而搞整体赛。把本身的资金、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在产业上风上。通过相互协作,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



      浙商创业能力有目共睹



      在粤浙商之所以能创业成功,首先是由于他们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看重品牌效应。有的浙商甚至以近百万元薪金聘请国内外闻名设计师,打造本企业的产品品牌。在目前广东省占居国内市场的国际闻名品牌中,有50多个是浙江人"引进"的;同时人们熟知的金利来、卡丹路、巴黎世家、华伦天奴、啄木鸟、美国花雨伞、金盾皮鞋、欧时力等世界闻名品牌的皮具服装等系列的全国总代理,都是在粤温州人和台州人手中的"王牌"。据了解,仅永嘉桥头镇在广州搞品牌代理的就达2000多人,年贩卖额逾50亿元。



      浙江这块市场经济的沃土,培育了浙商天真经营的头脑和特强的应变能力。他们每每能想别人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敢做别人不敢做、也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广东本属缺木材的省份,但对木制加工产品如人造板等需求量却相称大。从小身居龙泉山区的叶吉明等5人一眼就瞄准了这个市场。该企业在粤北山区向林农租赁了为期30年的4万亩山地,总投资1.7亿元;去年正式投产后,昔时就生产30万立方米板材,贩卖额达到3.3亿元。当我们走访当地人大、当局对这家企业评价时,他们对浙江人的智商和能力,甚为赞佩。目前在广州搞皮具经营的过折半为浙江人,而且生意做得最好,当地业内人士戏称:没有浙江人的市场不能成就市场,凡有市场的地方就必定有浙江人。



      目前,在广东的诸多专业市场中,浙江人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广州市与清远市接壤的狮岭镇,最初这个粤北小镇只有十几家从事箱包加工的个体工商户。1998年后,浙商开始赓续迁入,从而使这个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如今浙商在该镇生产加工企业近300家,个体工商户近400户。去年,全镇箱包业的产值达到200个亿,成了名副其实的箱包及其副料集散地。据了解,目前广东的眼镜专卖店、皮鞋专卖店、化妆品专卖店等,其中6成以上是浙江人在经营。



      浙江的民间资金比较充裕,浙商在投资规模上有强烈的向外扩张的欲望。据查询,在广东省工商局注册的冠省名的54家浙商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就超过1000万元。其中广东香溢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到1.1980亿元。在粤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少于200家。如广东省佛山市瑞龙织造公司总经理万顺妹,她在广东闯荡12年,实现了从个体经销商到个体批发商再到女企业家的三次飞跃。目前,她的企业已成为广东省大型纺织企业的"商标印刷"定点企业。吴学勇本人也被吸取为"中国防伪技术协会会员"。



      广东"热土"吸引浙商创业



      我们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无论在城市照旧在农村,在机关照旧在下层,在企业照旧在市场,只要提到浙江商人,都会说你们浙江人真"牛"。在走访浙江商人时,每个被走访者都有一个动人的创业故事,我为他们的创业精神所感动,也为他们的成功业绩所骄傲。同时更使我为广东这块"热土"如此吸引浙商而沉思。



      独特的区位上风吸引浙商。广东毗邻港澳,改革开放后,粤港合作就开始扬帆起航,产生了很强的互补性,并且富有成效。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区际间当局的经济合作接连赓续,区域互动发展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性;广东省委、省当局捉住机遇,适时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和谐发展新战略,给广东这块市场经济"热土"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我们在企业调查中发现,浙商开始进入广东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批量南下是在90年代,而更多的则是在近5年入粤创业。他们正是看准了珠江三角洲这个世界最紧张的制造业基地和华南商贸中间,深深地被广东完美的产业配套、优秀的融资系统、活跃的市场因素、雄厚的贮备资讯、足够的劳动力供给和便捷的交通系统所吸引。笔者认为,随着"9+2"泛珠三角战略的深化和推进,还会有更多的浙江人到广东投资创业。



      当局的办事效能吸引浙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广东各级当局有个共同监管思路,并认为:市场从来就不是监管者创造出来的,而总是在交易运动中自觉生成的。因此,对外来企业厚爱有嘉,分外青睐。他们牢牢把握"不干预、多服务"的原则,受到浙商的众口赞美。当地当局及官员在企业家中的优秀形象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观念新。他们普遍有一种迎商、重商、殷商、安商的思想意识,有明确的"你创业、我支撑,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他们把本地企业看作儿子,把外来企业看作"女婿",说"儿子是存量,女婿是增量,手心手背都一样",因此没有见到有厚此薄彼的征象发生。二是透明度好。当地当局周全推行政务公开,凡是与企业相干的"红头文件",用各种情势向企业宣布,企业有不晓畅的地方,有关官员当场诠释,因此被企业家称为"阳光当局"、"开明当局"。三是办事服从高。当地当局管理企业重在服务,执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行政规费的制度,并且对外来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如有些浙商要征用地皮,当局部门可以上门索要相干审批资料,并且自动在短时间帮助办妥所有手续,用不着本身去花时间和精力。有些项目按照规定审批时间须3个月,一样平常情况下在7天内就办成。四是作风检点。只要企业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当局就不会干预。如6年前从浙江义乌南移广州的挂历市场一向火爆。



      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浙商。因为广东税源雄厚、财力丰富,因此执行的是"放水养鱼"的策略。广东执行所得税"二免三减半政策";对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按比例以企业发展奖励情势返还给企业。因此,企业在税收上感到压力不大。用地方面,广东特别很是优惠。如广东大旺高新技术开发区,面积为94平方公里,该区六通一平的通俗工业用地基准地价每亩4.3万元(含耕地占用税、开垦费、征地管理费、地皮办证费、市政配套费、规划报建费),使用期限50年;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上,每亩3.5万元。同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一概免交。广东优惠的税收和地皮政策吸引了大批浙商入粤创业。



      宽松的发展空间吸引浙商。我们在走访一家浙商企业中,有位老板的话特别很是形象和实在,他说:"企业的生产空间如统一只金鱼缸,鱼多氧气则少,金鱼的存活率就低。我省个私民营企业行业发展渐趋饱和,统一片天空,统一个行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生存难度日益加强。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生长空间拥挤,加上浙江缺电、缺水,是不少企业外迁的紧张缘故原由。"因为浙江的很多专业村和工业园区,都是同村、同姓、偕行业、同产品、同市场、同根相煎、恶意竞争。无论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管理体例,照旧生产的产品,营销的体例也大致类同。"一品走俏,蜂起仿效"。日趋激烈竞争,使一些企业开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广东发展空间大,加上生产要素的制约小,为浙江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胜的空间。



      在调研中,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浙商有着粘稠的家乡情。他们中许多在发展本身的同时有回报家乡之情。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浙江能有相互沟通的渠道,能有相互交流的平台。浙江商人在外投资创业,是浙江经济对外的延长。因此,浙江要学习广东、江苏、上海的经验。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进一步营造引商、亲商、留商、兴商的优秀氛围。要充分发挥个私民营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凸现凝聚力和号召力,积极指导在外的浙江人和浙江籍企业家组建个私民营企业分会和商会,增强在外浙江籍人之间以及在外浙江人与浙江本土着土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浙江人经济"为"浙江经济"。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 祝贤林 作者单位:浙江省当局驻广东办事处)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