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如何突围 闻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杭州纵论制造业
话题由来:建设发达的制造业,对每个地区来说都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内容。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历经多年来的积淀,浙江制造的口号已越喊越响。刚刚曩昔的2004年,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浙江制造的力量。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值约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工业制制品出口额在全省外贸出口中占有90%以上。 然而,透过这些令人欣喜的数据,我们发现,虽然在产业规模上渐渐赶上了国内紧张的制造业基地,但浙江制造还远远称不上“先辈”二字。如何提拔浙江制造的团体水平,浙江制造如何走出去……就这些题目,本报记者对话闻名经济学家、浙大EMBA班特聘教授梁小民,请他为浙江制造把把脉。 制造业有成功更有隐忧 记者:浙江制造是表现浙江综合竞争力的紧张基础,我省是国内率先提出打造先辈制造业基地目标的省份之一。您对浙江制造有何看法?它的上风和劣势在哪里? 梁小民:我一向比较关注浙江的制造业,前段时间也考察了宁波、温州等地的一些企业。值得一定的是,浙江的制造业发展特别很是敏捷,而且潜力很大。 浙江的制造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天真的经营机制作育其较强的活力与适应能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地产业集群上风,制造业门类相称齐全,市场占据率相称高。许多浙江制造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形成天气。 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也感到了一些浙江制造企业的危急,从低成本扩张道路起步,寄托廉价劳动力建立了本身的市场上风,这是他们的成功之路,但也隐蔽了以后衰落的萌芽:产品仍然是以量取胜,质难以提拔;缺乏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形不成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没有作育世界性的着名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等。 低成本扩张之路快到终点了 记者:这些题目仅仅是浙江的个别征象吗?您认为浙江制造该如何追求突破?先辈性该如何表现? 梁小民:应该说,浙江的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制造业很有典型性。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经历如许一个阶段,但这条路是有终点的,不可能一向走下去。假如不及时调整发展模式,必然会发生衰退。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长,现在获得低工资劳动力越来越困难,浙江出现的“民工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出口屡屡遭遇反推销,经济发展引起资源和能源严重、价格上扬、利润空间日益缩小等等,这些都注解浙江民营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快走到头了,急需转换发展模式。 先辈制造业的内涵特别很是广,重要表现在三个显明特点:通过规模效应表现出的成本上风,通过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表现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上风,以及通过品牌运作达到的品牌上风。 从这些方面来看浙江制造,除了通过资金、技术力量的注入外,培养一支谙练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尤为关键。这里,可以借助浙大等院校资源,将教育、文化上风转为生产力。 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 记者:走出去,是浙江制造的一大亮点,随着国际化分工的深入,在促进我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忧虑:这种国际化会不会走入如许一个怪圈,即企业的创新能力降落,极端的征象是出现很多“没有企业家的企业”?梁先生,您附和这种观点吗?走出去的企业应该怎样国际化?加强国际竞争力? 梁小民: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车间和工厂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具有研发能力,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尤其是创造本身的着名品牌。放眼浙江乃至全国的许多出口制造企业,充其量只是简单装置车间,离制造业中间的距离有点远。 拿温州打火机来说,它的总量占到世界市场的70%以上,但由于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好牌子,在国际市场就卖不出好价钱。在欧洲,温州产的打火机只能卖到2欧元一只,同样是我们国家生产的打火机,日本人买回去贴上“牌子”再拿到欧洲去卖,价格都在20欧元以上。日本人卖的什么?就是品牌。如在最近评选的世界100个着名品牌中,亚洲只占了7个。其中,韩国一个(三星),日本6个,我们国家一个也没有。可以说,没有品牌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 浙江产品要“走出去”,地摊货时代应该闭幕了,站活着界制造业的前沿,必须有本身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从长远看,要打响浙江制造的出口牌子,必须要有自有品牌,而贴牌加工只是前奏,它可以有用规范企业的质量和管理要求。待发展到肯定阶段,蓄积肯定实力后再创造品牌,这将是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另外还有个捷径,就是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那里的市场需求更大、劳动力成本较低。(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凰凤)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