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场” 记中国第一商帮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温州年产皮鞋6亿双以上,大部特别贸鞋企在外国都设有子公司。估计世界上每10小我中就有一人穿的是温州产皮鞋。图为外国客商选购温州皮鞋。



      “良贾深藏若虚”,做不起眼的产品,不喜作秀,不事宣扬,假如没有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浮出水面,浙商多数时候并不惹人注目。



      “中国第一商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近评出“最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50强”,26个浙江企业榜上有名,赫然占有半壁江山。媒体评论,今天浙商已成为义不容辞的“中国第一商帮”。



      现实上,浙商近年一向是各式排行榜的主角。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福布斯财富排行榜、慈善榜、纳税榜,浙商无不雄踞前列。



      自1997年以来,浙江在私营经济总产值、贩卖总额、社会消耗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4项指标上的领头羊位置从未旁落,2004年继承稳居全国第一。



      “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场”



      同晋商、徽商、潮商相比,浙商没有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浙商体现出的生存能力让前辈商帮黯然失色。东部、中部、西部,浙江人的汗水洒落在神州的每一方地皮;欧洲、非洲,甚至战火纷飞的中东,浙江人活跃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上海注册的外省市企业中,平均5家就有一家来自浙江;山城重庆,温州人正在那里打造“西部鞋都”;在美国,浙江万向集团是三大汽车配件供给商之一;在巴黎的13区至14区,充盈于耳的是温州方言……



      据浙江省工商局调查,目前约有500万浙江人在国内和世界五大洲创业,浙江人在外设立的市场主体近80万家,注册资本金2000亿元,投资总额达6000亿元。



      经济学界对此的评论,曩昔是“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浙商”,如今是“有浙商的地方就有市场”。



      浙商的成功悖论



      据2002年的统计数据,70%以上的浙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近80%出身于农夫,且浙江又是资源小省。硬件条件如此不利,浙商的成功何以得来?



      闻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烈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让人信服。”



      1986年炎天,42岁的宗庆后踩着三轮车卖棒冰,一根棒冰只赚一分钱。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日后竟然创办了“娃哈哈”集团。宗庆后的挥汗如雨和自力更生正是整个浙商创业史的一个缩影。浙江农夫商人的创业,首先是从七十年代末的兜售小商品开始。走街串巷,走南闯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渐渐编织了辐射全国的贩卖网络。



      杭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郑勇军认为,浙江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因为浙江人天生有着一种经商的能力资源。浙江没有优秀天然资源,没有大规模的外资投入,但浩繁小企业、个体户的汇集,却给浙江人提供了高出内陆人几十倍的经商机会。这种锻炼使得他们在观念、举动上能够走在别人前面。



      这种经商能力,使浙江人在商海中崭露锋芒。浙江各地冒出了许多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专业工厂,领带、衬衫、西装……是浙商武装了我们从上而下的装束。



      不落窠臼的“浙商模式”



      “浙商模式”在曩昔20年内大获成功,但浙江人并没有落入模式窠臼,开始进军新兴行业,走转型之路。



      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发过一篇整版报道“CHINABUYINGAMERICA(中国收购美国)”,讲的是杭州商人汪力成收购纳斯达克证券的故事,是为浙商靠资本运作手段成功的例子。



      一度充斥假冒的温州鞋业,现在有了“奥康”、“康奈”如许的全国名牌,是为浙商走上了靠品牌拓展长远发展空间的正路。



      作为一个年贩卖额达20亿元的服装企业,温州美特斯?邦威公司不仅尝试假造经营,还实现了贩卖体系的数字化,是为浙商降低管理成本、提拔产业条理的良性尝试。



      当然,转型创新,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浙江大学EMBA中间主任吴晓波就表达了如许的隐忧:包括浙商在内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对文化和企业精神建设的认知不足,势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可见,建构表现人本关怀的“浙商文化”,或许是浙商们将面临的下一个大挑衅。(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