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本金属价格缘何再度暴跌?
2005年伊始,以伦敦商品交易所(LME)为代表的国际基本金属价格就出现周全暴跌情景,这是2004年10月13日以后,国际基本金属价格第二次周全暴跌。 2005年1月4日(伦敦时间)LME三个月期货合约中,铜价单日下跌243美元(每吨,下同),至2911美元(每吨,下同),跌幅7.7%;铝价单日下跌159美元,至1803美元,跌幅8.1%;铅价单日下跌90美元,至920美元,跌幅8.9%;锌价单日下跌87美元,至1170美元,跌幅6.9%;锡价单日下跌200美元,至7575美元,跌幅2.6%;镍价单日下跌1045美元,至14150美元,跌幅6.9%。基本金属平均跌幅为6.85%,略低于2004年10月13日基本金属价格的周全暴跌,当时的平均跌幅为8.29%。是什么缘故原由导致国际基本金属价格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出现两次周全暴跌呢? 首先,从宏观基本面的情况来看。近几个月以来,美国多数经济指标体现不够稳固,一如基本金属价格的起起落落。以美国耐用品订单为例,该指标2004年8月降落0.5%,同年9月上升1%,10月份又降落1.0%,11月反而上升1.4%,四个月间升降转换速度相称快。其他如制造业指数、工厂订单、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耗者物价指数等与铜市关系较为密切的重要经济指标也体现出相似的情况。上述情况不仅是近几个月美国经济形势的缩影,也可以说是在高油价背景下全球经济形势的缩影,这使身处历史高位区域内的基本金属价格欲上不能、欲下不得,并成为国际基本金属价格骤涨骤跌的紧张基础与背景因素。 其次,从基本金属市场方面的情况看。在基本金属市场经历了两年左右的大牛市后,其团体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受伟大利润驱使,全球各大矿产商纷纷于2003年下半年恢复闲置产能,并投资进一步扩大产能,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在2004年下半年已有初步表现(例如铜精矿供应增加、加工费用大幅增加)。尽管国际基本金属市场短期内仍存在肯定供需严重状态,但从中长期角度看,将来国际基本金属供需矛盾将渐渐得到缓解是不容置疑的。在此背景下,基本金属消耗企业在历史高位价格区域仅以知足最基本需求为买入目的,而生产商和贸易商则趁基本金属价格居高不下之良机增长套保卖盘和现货销量,谋取最大利益。从这点看,基本金属价格在历史高位区域的上涨具有较大的谋利性,因为缺乏消耗买盘力量的支撑,基本金属价格较易受到操纵而出现崩溃。 再次,从技术面因素来看。近几个月来,基本金属价格的上涨过程通常比较缓慢,而下跌速度却相称敏捷。这是由于在大规模牛市行情的后期,谋利因素对价格影响较大,在此阶段通常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涨跌转换较快。2004年二三季度包括铜在内的基本金属总体上处于较大规模的中期调整走势之中,因此价格的上扬在技术上都有显明的两次冲高的特点--不管是否向上突破前期高点。从这个角度说,基本金属价格上涨的可持续性较差,尤其是再创新高之后的可持续上涨能力更差,致使市场在冲高过后出现回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以上是基本金属价格骤涨骤跌的技术面背景因素。 最后,谋利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从COMEX铜期货持仓报告看,非商业多头持仓在2004年10月12日达到4.7万余手的2004年最高持仓纪录(历史最高纪录为2003年10月14日的67564手,此后宏观基金就渐渐获利离场)以后,多头持仓量基本于低水平徜徉,从未再超过3.7万手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在宏观基本面情况起伏不稳、基本金属市场中长期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非商业投资者的买入举动多为短线操作,并在探求、创造进行战略性持仓结构调整的机会,在上述背景下看,基本金属价格的起起落落,也就不足为怪了。 综合分析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看出,最近三个月来国际基本金属价格骤涨骤跌的重要缘故原由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宏观基本面情况起伏不稳、基本金属市场中长期供需矛盾渐渐得到缓解的大背景下,从技术角度看基本金属牛市行情已接近尾声,非商业投资者的买入举动多为短线操作,是探求并创造进行战略性持仓结构调整的必要。在这一背景下,国际基本金属价格频频出现骤涨骤跌征象,实为无意之中的必然,看似突兀却合逻辑。(资讯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