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中国钢铁质料近况和物流发展战略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根据我国21世纪中叶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钢铁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中国钢产量达到2.22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个钢产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依照目前全球经济走势,中国市场对钢铁产品需求趋势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制造业、房地产、建筑业等市场的强烈拉动,可以展望至2010年的6年中,中国钢材体现消耗量将有增长近1亿吨的可能,这对包括中国钢铁工业在内的全球钢铁业是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对钢铁质料供给,如铁矿石、炼焦煤、焦炭、电力、废钢铁等资源供给和冶金物流业等支持条件带来严厉考验,必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规避市场风险,保障有用供给,建造起牢固、高效、安全、多赢的供给链条。

        _、中国钢铁工业敏捷发展,必要我们重视质料供给中的近况,加快冶金物流供给链的建造

        当代企业的竞争是一个物流供给链与另??栉锪鞴┯α吹木赫??,作为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物流供给链长的钢铁工业,要保持其高速发展,必须有安全可靠的物资资源作为基础条件,确保竞争中占据上风。

        中国钢铁工业在钢产量达到2亿吨后,铁矿石、炼焦煤、电力、水资源等供应不足以及运输能力吃紧的题目凸显,因为钢铁工业外部支持条件不能完全知足,新增产能将有不能充分发挥、投入产出效益降落、原燃材料及运输价格成本上升的担心,钢铁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

        1981年宝钢投产起,我国钢铁工业开始大量行使国外铁矿资源,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总计进口铁矿石接近10亿吨,已成为世界第一铁矿进口大国,2003年进口铁矿数量是2000年的一倍,今年上半年进口数量高达9775万吨,已超过2001年全年进口9259万吨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长34.8%,涉及海关达29个,涉及重要港口达22个以上,今年陆路、水路、海路周全增加是物流一大特点,诸如慢洲里、南宁、昆明、乌鲁木齐陆路进口都有较大幅增长,其中,昆明进口量是上年同期的535.2%.难怪西方媒体将中国大陆钢铁工业的茂盛需求称为“全球的吸铁石”。

        铁矿石进口量急骤增加,给港口、铁路、公路运输带来空前压力。根据我国的地域环境及运输组织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中间,分为江北、江南三大区域。称为中国黄金水道的长江流域是我国较早开始行使进口铁矿的区域,也是目前进口铁矿运输条件最好的区域,接卸铁矿石占全国进口总量的1/3以上,除上海、南通、镇江、张家港、南京等重要港接卸或转运外,武钢、马钢等一批钢铁企业都有配套较好的矿石接卸专用码头,区域内20多家使用进口矿钢厂都建立了直卸或水――转铁路的运输系统,因而是国内新增生产能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明年这个地区生铁增产与新增生产能力接近2000万吨,进口矿新的增量将达到2500万吨以上。

        长江以北区域有60多家钢厂长年使用进口铁矿,有10多家港口接卸进口矿石,其中以青岛、天津、大连等港口最多,区域内有沈阳、北京、济南等三大铁路局承担进口铁矿疏运营业,程度不同地存在运输繁忙严重征象。沈阳铁路局管内有大连、营口、锦州等港口接卸铁矿石,供给鞍钢、本钢、北台、通化、抚顺、凌源、鸡西等钢厂使用。因为大连和营口大码头的建设,具备了接卸10万吨级以上的船舶能力,削减了二程转运的费用,从成本、运输条件来看,仍是北方铁矿石疏运较好的区域。

        北京铁路局管内有天津、秦皇岛、京唐等3家港口接卸进口铁矿石,区域内有20家钢厂和小铁厂集中地区使用进口矿。曩昔,因为上述港口10万吨级以上船舶接卸能力不足,以及受晋煤外运运输压力较大影响,在山东青岛等码头接卸量较大,随着天津南疆10万吨级以上船舶码头的建设以及秦皇岛接卸10万吨级船舶的实现,相对缓解了一些压力,今年上半年天津矿石达1000多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预计全年翻一番。因为区域内各钢厂新增生产能力增幅较大,区域内铁矿资源紧张不足,刺激着港口赓续扩大接卸进口矿能力,预计2005年,这个区域港口总接卸能力达到3500万吨左右,使北京铁路局管内疏运进口矿压力进一步增大。

        济南铁路局管内有青岛、烟台、日照、岚山、连云港等五家港口,有区域内近40家钢厂使用进口铁矿石,因为青岛是我国最大的铁矿石接卸港,加上胶东半岛港口集中,增大了济南铁路局的疏港压力。目前,济南铁路局是全国进口铁矿铁路装车量最大的铁路承运部门。

        区域内随着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日照等大型码头的简称,2005年总接卸能力将达到11000万吨,2010年总接卸能力将达到13000万吨左右。

        长江以南共有宁波、深圳、广州、上海、湛江、防城等6家港口接卸进口铁矿石,有近20家钢厂使用进口铁矿石,上海、广州、柳州铁路局承担进口铁矿石铁路疏运。

        上海铁路局重要承担宁波等港口接卸营业,其中转入长江流域的占一半以上,余下供给杭钢、湘钢、涟钢、新余、南昌、萍乡、冷水江等钢厂,下水转运供给三明及北方唐钢、首钢、安阳、济钢直至酒泉等钢厂。

        广深铁路总公司管内有3家港口接卸进口矿,供给湘钢、涟钢、韶钢、广钢等钢厂。

        柳州铁路局管内有2家港口接卸进口铁矿石,重要供给攀钢、重钢、成都、威远、达县、贵港等钢厂。

        到2005年,区域内港口共有接卸能力4100万吨,华南会出现港口接卸能力不足,西南会现受铁路运力不足制约等题目。在湛江港20万吨级码头和防城港计划建成投产10万吨级码头,总计港口接卸能力达1200万吨,但区域内铁路疏运紧张不足,公路运输受天然环境影响潜力不大,可能会出现港口接卸能力略显富余的题目。

        二、中国钢铁工业敏捷发展,必要我们制订长期稳固的钢铁质料供给战略方针,建立壮大的冶金物流系统

        根据21世纪中叶,我国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应以知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要为重要目标,充分行使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增强钢铁生产所需质料供给,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进步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据率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经营,最终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变化。

        中国有句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围绕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我国在研究制订钢铁质料供给战略方针的同时,应该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钢铁工业必须坚持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目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为我国的铁矿石为主的钢铁工业质料紧张不足,精煤、焦炭、废钢等需求赓续增长,加上电力、水和运力严重和资源匮乏,已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钢铁工业发展步伐。与国际先辈技术指标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在能耗、物耗和电、水资源消费等方面,仍较大差距,落后的生产工艺、粗放的企业管理体例,在行业中时有展现,都必要我们认真对待,大力发展清洁化生产,强调资源的再生与能源的循环行使,推广节能、节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在进步生产力的同时,降低能源、物料消费,缓解供给压力,进步行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2,对于消费大、运量大、物流供给链长的钢铁工业,推广当代物流技术,搞好钢铁质料的加工配送,降低钢铁生产成本、钢铁质料采购成本和物料消费,是摆在钢铁工业面前最实际、最迫切的义务

        我国钢铁工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浩繁大小不一的钢厂基本是基于原有质料资源建立,随着周边资源的贫乏,采购范围越来越大,运输半径越来越长,环节也渐渐增多,加上受资源储量所限,上游质料供给企业基本处于小、散、弱状况,无形中增长了企业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所以,我国钢铁企业尚未经过几次市场大洗礼,钢铁行业的当代化物流仍处起步的情况下,为脱节目前物流成本仍在高价位运行的困境,必要有用整合社会资源,如运输、分拨中间的联合与建立,炼焦煤、洗精煤的联合订货采购等等。目前国内不少钢厂已与国内矿山、铁合金、煤炭、焦化等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长期稳固、多元化的合理有序的供给链开始形成。

        3,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资源基地,形成通顺、安全的海运、港口运输网络,探索资源互补、双赢共赢的“钟摆运输”体例,实现大宗采购、联合采购,降低物流采购成本,保证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矿山资源条件所限,在往后相称长的时期内,以来进口矿石的局面不会改观,要求我们必须制订出行使国内外资源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搞好国内资源开发与综合行使的同时,要加大对国外资源的行使,分外是铁矿石、锰矿、铬矿、废钢等大宗质料,充分行使我国采购量伟大、采购品种较多的有利条件,增强钢厂、铁合金厂等企业的联合采购,大宗订货,进步会商能力与技巧,取得双赢结果。

        这方面,我们一些钢厂已开始采取买断、合资、参股等多种投资体例,渐渐建立起海外矿山基地;一些钢厂与国外大型矿业公司建立较长期的供货关系,以合同契约情势固定了每年的供给量;一些钢厂海与国际、国内远洋运输企业签定了长期租船承运协议,保证了航期,稳固了基本运价等等,这些都为企业发展稳定了资源供给渠道。

        面对目前铁矿石到货集中,压港压库征象凸起,进了国门进不了厂门等题目,除企业积极与港口、铁路部门疏通外,也必要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钢厂、港口、铁路、公路、水运等部门建立起协商和谐机制,以利于疏通物流卡口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高效运转。

        中国金属商务网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