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县域经济活力四射 对我省30个百强县竞争力的解读
日前,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宣布了2003年度全国百强县排序效果,我省萧山区等30个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总数比2002年增长了4个,延续四年列全国第一。近日,省农调队对2003年我省30个全国百强县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报告奇怪出炉---- 占我省县域面积40.7%的我省30个全国百强县,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4859.87亿元,占悉数县域生产总值的77.2%;实现财政总收入516.91亿元,占悉数县域的79.4%;出口总额达到18.3亿美元,占悉数县域的9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1.15亿元,占悉数县域的77.3%。据省农调队最近出炉的“浙江全国百强县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与思考”表现,随着我省跻身全国百强县数量持续上升,百强县在我省县域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我省县域财富近八成来自30个百强县。 全省经济百强县贡献最大 从全省比较分析,百强县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投资规模大等特点。 从实力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569元,分别是非百强县域的2.35倍和2.68倍。 从工业化程度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非农产业增长值比重达到91.5%,比非百强县高5.6个百分点。非农从业人员在所有墟落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为66.7%,比非百强县高15.9个百分点。平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484.87家,比非百强县多2.69倍;人均出口总额达到911万美元,是非百强县的6.48倍。 从投资规模和行使外资看,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县均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2亿元,县均贷款余额126.4亿元,分别是非百强县的2.8倍和4.2倍;县均昔时合同行使外资1.9亿美元,现实行使外资0.88亿美元,分别是非百强县的6.3倍和7.3倍。 与外省先辈比仍有差距 虽然我省百强入围县(市)数较多,但无论从县均综合得分,照旧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分项得分看,均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2003年,我省百强县的县均综合指数得分为65.636分,江苏为73.697分,广东为68.712分。 在发展水平方面,我省百强县县均发展水平指数为65.831分,江苏为75.760分,广东为67.154分。发展水平重要反映县(市)的发展程度,重要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发展活力来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发展活力指数为77.815分,低于广东的87.454分,比江苏的79.601分也要低1.786分。发展活力重要反映县(市)的发展能力,重要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贸易、外资和投资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从发展速度看,2003年,浙江省百强县生产总值增加速度为18.2%,低于江苏的22.8%和山东的19.1%,高于广东的9.6%。 从贸易外资情况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现实行使外资额与生产总值之比仅为4.5(以生产总值为100计算),而江苏、广东和山东的比例分别达到12.1、10.2和10.4;浙江百强县出口总额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1.3(以生产总值为100计算),低于江苏的42.4,与广东的61.8更是有肯定差距。 从发展潜力来看,2003年,浙江百强县县均发展潜力指数为57.554分,而广东为66.444分,江苏为61.247分,只略高于山东。发展潜力重要反映县(市)的发展后劲,重要包括资金、生产服从、基础设施、天然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来看,耕地已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2003年,浙江百强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2亩,只高于广东的0.47亩,比江苏、山东分别低0.31亩、0.43亩。同时,浙江百强县每平方公里上的公路里程数也是四个省中最低的,只有0.569公里,而江苏、山东和广东分别为0.858公里、0.642公里和0.961公里。 做大做强需迈“四道槛” 报告指出,作为我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我省百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达到了相称高的水平,但是与大、中型发达城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周全小康的要求相比,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题目,必要重点关注息争决。 根据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效果,我省30个百强县域在发展水平指数和发展活力指数上大大领先于其他县域,但是发展潜力指数却与县域平均水平基本接近。从30个百强县发展潜力指数得分和名次看,得分均在65分以下、200名以后,发展后劲有待加强。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是第二个难题。调查表现,我省百强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承扩大。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大致为农村居民的2倍左右,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率只有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率的一半左右。此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尚在起步阶段,农村居民就业仍受到一些限定,农村地区建设规划和环境改善仍较为滞后。 难题之三,如何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目前,我省百强县经济已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为主、发展势头强劲的态势,但经济结构仍必要进一步调整,重要体现在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显明低于第二产业。至2003年,我省30个百强县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增长值的比重只有3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5个百分点,与我国大中型发达城市以及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该比重约低20至30%,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相比,则低30至40%。 另外,知识创新型经济系统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仅初具规模。形成知识创新型经济系统是完成第二次当代化的标志,也是赶上和超过最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总体上看,一些强县研发力量紧张不足,知识创新型经济系统尚未形成。 难题之四,环境珍爱和社会事业发展仍需努力。统计数据注解,当前百强县的发展已受耕地削减、环境污染、人才资源不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教育和卫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征象十分凸起。 资源削减、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因素。到2003年底,浙江百强县的人均耕地资源只有0.62亩,只有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耕地的四分之一,高收入国家的八分之一。耕地的持续削减已对百强县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环境方面,百强县虽然近年来下了很大的功夫,总体上看,森林和大气环境得到肯定的改善,但水污染和水资源缺乏题目十分凸起,一些县(市)甚至出现了肯定程度的水荒。(摘自浙江日报 作者:张芙桦 吴妙丽)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